儿童用药,这些坑你不能踩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解剖、生理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这些特点决定了药物在小儿体内的过程与成人不同。由于用药特殊化、复杂化,从而要求在用药品种、剂量、剂型、规格、用法等方面做出更为细致的考虑。

儿童用药三大特点

1.药物吸收多

口服用药时,婴幼儿的胃酸偏少,胃酶活性较低,胃排空迟缓,肠蠕动不规则,特殊转运能力弱,某些易受胃酸、胃酶和肠道酸碱度影响的口服药物,小儿的吸收量较成人多。

皮肤用药时,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容易透皮吸收,皮肤破损时吸收量就更多了。如有用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尿布皮炎,发生病儿中毒死亡的报道。故皮肤用药,小儿的吸收量也较成人多。

2.血药浓度高

一方面,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细胞外液较多,这样就影响了某些按脂——水分配系数在体内分布的药物(如磺胺、青霉素、头孢菌素、速尿等),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

另一方面,由于婴幼儿体内血清蛋白量不仅比成人少,而且与药物的结合力也较弱,因而造成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3.代谢排泄能力弱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有赖于肝脏和肾脏功能是否健全。婴幼儿肝、肾发育尚不完善,所以对药物的清除和排泄较慢。

如新生儿用磺胺类药物可使血胆红质浓度增高加之代谢能力较低易出现核黄疸症。

又如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服用氯霉素后可引起“灰婴综合征”。故小儿不准服用氯霉素和磺胺药物。

误区之一:滥用抗过敏药

盐酸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盐酸地芬尼多等,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西替利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或不宜使用。

总之,小儿体格和器官功能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随着药品日益增多,用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以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关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儿科医生和药师应当重视的问题

误区之二:滥用退热药含吡唑酮的复方制剂如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其解热镇痛效果肯定,但小儿不宜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又如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制剂易导致雷耶氏(Reye’s)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病死率高达50%)。阿司匹林对婴幼儿的听神经也有损害。误区之三:滥用抗感冒药现在的很多家长不根据感冒症状给孩子对症用药,而是把一两种药视为常备药,不管是什么症状的感冒都用它;要不就是重复用药,一次给孩子同服很多种药,其中很多药都是重复应用,剂量都加大了。误区之四:滥用激素这类药物会遮盖炎症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等长期应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误区之五:滥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很多家长认为,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既然是营养品,就可以多多益善,其实此类药应用过多也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如非处方药规定维生素A每天不能超过~单位,维生素D每天不能超过~单位,大量应用会引起中毒,锌、铁也不能过量应用。误区之六:滥用中成药很多家长都认为中药副作用小,愿意给孩子吃中药,比方说孩子一感冒,也不根据症状,不按中医辩证论治,千篇一律地用羚翘解毒丸、小儿感冒颗粒等等。其实感冒按中医理论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不同症候应用不同中成药。昆中药小儿感冒颗粒就是针对风热感冒。误区之七:不适当配伍很多家长不明白药理,自行在家给孩子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红霉素,红霉素和开瑞坦,吗丁啉和颠茄,乳酶生、整肠生与抗生素,而这些药物如果同时服用会发生不良反应。误区之八:小儿用成人药很多家长在孩子得病时用成人药治疗,觉得只要剂量减少一些就可以了。其实大人与小孩儿不仅体重不一样,病理、生理也有差别,肝肾功能、排泄、代谢也都不同。像去痛片、感冒通、氧氟沙星、安乃近、复方甘草片均不能给小儿服用,尤其是一些大人应用的缓释片、控释片,更不应分割开给小儿应用。误区之九:乱用止泻药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和慢性肠炎的治疗。该药每片含盐酸地芬诺2.5mg、硫酸阿托品0.mg,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作用类似吗啡,可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2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2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洛哌丁胺(易蒙停),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较地芬诺酯强而迅速,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易蒙停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

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烈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所以禁止3岁以下小儿长期应用。

误区之十:滥用驱虫药

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在儿童中感染十分普遍,尤其在我国农村,几乎有95%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因此,对儿童来说,定时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未经检查便认为有虫,盲目服驱虫药后不见虫体排出,又再服,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少数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肠虫清)、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阿苯达唑、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故药品说明书规定2岁以下儿童禁用。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5岁以下儿童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4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