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诸多症状可获得改善,但是,随着血透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在透析过程中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导致了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发生率可达10%~50%,所以,对血透患者来说,心律失常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在血透过程中,患者透析前后的血容量受到超滤的作用,发生急剧变化,使机体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同时改变,使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以下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发生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首先,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超滤量过多而引起的低血压,尤其在透析中后期随着脱水的增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所以应限制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的增长,要求小于干体质量的5%,并缓慢超滤脱水,降低超滤率,充分透析;而对于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可采取序贯透析,钠曲线低温透析及延长透析时间或增加透析次数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其次,机体电解质平衡的不断变化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血钾紊乱,患者在透析前多为高血钾,透析时一般为2.0mmol/L的透析液,在透析后期,钾离子不断排出,随着酸中毒的纠正,血钾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外血液低钾,低血钾时,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兴奋性增加,有效不应期缩短,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为了防止此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就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尤其要密切观察患者血钾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此外,一些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由于服用洋地黄制剂也是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所以,应用洋地黄药物的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检测,包括血管洋地黄素及血清K+水平。透析过程中血清K+水平不要低于3.5mmol/L,透析液K+浓度最好为3.0~3.5mmol/L。有高血钾倾向的患者要适当控制饮食中K+的摄入量,避免透前的高钾血症及透析中K+较大波动。
最后,心律失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个别患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加强对透析时患者的观察,尤其是在透析中后期对心率节律以及脉搏的观察,并且患者在平时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上也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心肌缺血、贫血及营养不良状态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责任编辑:张鹏宇
协助编辑:闫小娟、王森
联系方式富生特医食品公司销售-、,营养健康热线,欢迎您来电咨询。富生肾友交流群群主03
全新呵护您和家人的健康,共享幸福人生。
联系方式富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销售-、、、。为透析患者提供最安全一流的产品!
版权声明:
本刊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版权属于原作者!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