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微生提醒宝宝们勿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感冒离不开抗生素
“哎呀,宝宝好像感冒了,快拿点消炎药来。”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很多家长,当孩子稍有点流清鼻涕、咳嗽症状时,就凭经验赶紧给孩子服药,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一种药服用了2天不见效马上给孩子换另一种药。抗生素好像已经成了家庭的万金油。有些父母就诊时也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人体内的细菌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些细菌是不致病的。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失去屏障保护的时候,体内的细菌才会失衡,外界细菌也更容易侵入,这个时候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误区二:抗生素也能杀病毒
有些家长只要小孩一感冒就想到要吃药,想到抗生素,其实这个时候抗生素是不管用的,一般情况下,伤风感冒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起消灭病毒作用的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不过家长经常会发现小孩服药一个星期左右症状减轻了,于是有种错觉,以为是药物起了作用,其实不然,孩子体内的免疫机制都有一个反应的时间,当免疫系统开始工作到把病毒抑制住,有一个过程,就算不服用抗生素,10天左右症状也会减轻,称为“自愈性”,这是很多病毒性感冒都有的特性,所以有时医生会建议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给孩子服用抗生素。
误区三:宝宝腹泻时滥用抗菌素
宝宝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从4个月起要添加离乳食品,因此,免不了会出现腹泻,而且宝宝往往表现得又吐又泻,使得父母顾不上找出腹泻的原因,就急着给宝宝用抗菌素。有时,为求快速止泻,甚至好多种同时一起用,而且一用就是好长时间,这样做父母才认为保险,包括不应该给宝宝使用的吡哌酸。然而腹泻却是越来越重,即使三医院跑,可仍旧是迁延不愈。其实,这正是由于妈妈滥用抗菌素所致。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环境中抗生素的不良影响。抗生素滥用对孩子的危害远远大于成人。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那就是免疫力,帮助人体抵抗外来的入侵者。如果为了“预防感染”而给孩子过多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弄巧成拙,可能改变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
危害一:易致肝肾受损
很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在其代谢过程中已经对肝、肾器官产生损害,而孩子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遭到抗生素的残害或潜在的残害,首当其冲就是肝、肾两个器官。另外,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容易造成儿童耳聋,环丙沙星等对孩子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
危害二:造成二重感染
如果在病毒感染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也可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患儿病情。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危害三:过早用抗生素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年1月,挪威科技大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接触过抗生素,或者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日后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人员指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年3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他们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在新生和成年小鼠身上分别使用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这两种抗生素。他们观察后发现,链霉素对新生小鼠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但万古霉素却导致它们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患上严重的哮喘。相比而言,成年小鼠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危害四:出现耐药性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
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如果细菌出现耐药性,一旦生病,就会用更多的抗生素对抗致病菌,致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就会加速基因变异。
危害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儿童哮喘和超重风险
年1月,《自然-通讯》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芬兰、荷兰和德国的研究人员收集了名2岁至7岁芬兰儿童的抗生素使用记录,并检测他们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影响这些儿童的肠道菌群,扰乱儿童免疫系统,使其患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升高。另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总体使用量越大,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越大,体重超重的风险也就越大。
危害六:可致营养不良
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会导致一些肠道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危害七:缺乏维生素K
因为维生素K是人体肠道益生菌合成,受抗生素的影响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所以维生素K也就随之减少。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其缺乏会导致易出血以及出血不止情况出现。
危害八: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
早期过度使用抗生素,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抗菌药物在婴幼儿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T1DM的发生有关。
危害九:破坏儿童免疫力
抗生素杀死细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模仿细菌所需营养成分的结构,让细菌“吃掉”抗生素,使其不能再获得其他营养,最后把细菌“饿死”。
危害十:2岁前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年7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岁前抗生素暴露和4岁时肥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估。这项研究的最终的结论是,2岁之前接受3个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与早期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多微生公布:宝宝药物黑名单1感冒药
?阿司匹林?伤害宝宝的听觉神经,易导致雷耶氏综合征。
ps:雷耶氏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病情严重的儿童会产生脑部损伤后遗症,出现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运动障碍等现象。
?双氯芬酸钠?引起宝宝血尿,3岁以下宝宝禁用。
?氨非咖片、安乃近、去痛片、散利痛片等?引起宝宝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
?对乙酰氨基酚?使用注意剂量不宜大。
2止泻药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有多个报道说明该药用量不当会致小儿中毒。2岁以下宝宝禁用。
?药用炭?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等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3岁以下宝宝禁止长期使用。
?洛哌丁胺?宝宝使用会有不良反应。5岁以下宝宝禁用。
3驱虫药
?阿苯达唑、驱蛔灵等?会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2岁以下宝宝禁用。
多微生提醒:用药前,查清宝宝身体内有没有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这很重要。
4抗过敏药
5一些抗感染药物
?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宝宝不宜使用。
?奥硝唑注射液?3岁以下宝宝不宜使用。
?磺胺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氯霉素、新生霉素等?可使新生儿出现溶血、灰婴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因此新生儿禁用。
6激素类药物
?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引起宝宝内分泌紊乱。
?甲睾酮、丙酸睾酮等?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7氨基糖苷类药物
小诺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连续使用对宝宝的听觉神经和肾功能有伤害,6岁以下儿童禁用。
多微生专家提醒:
请勿滥用抗生素用药安全从我做起!
多些健康多些关爱----多微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wpjc/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