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重点实验

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4号)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发展规划,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大力倡导下,由北京医院发起,于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该平台依托于北京医院及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是全国首个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平台,致力于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共性基础问题,开展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方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目前,首批纳入平台的成员单位覆盖全国近30个省的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旨通过加强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研究,扩大开放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整体规划,发挥更大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平台近期将对上述实验室逐一进行介绍,也非常欢迎其他致力于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加入,为共同攻克中医药基础研究难题尽一份力量。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在京成立

省部共建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省部共建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于年建设的省部共建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聚焦秦药资源,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

重点实验室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两个更加”为行动纲领,以秦药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秦药资源调查与保护,秦药资源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秦药资源产品开发与高效利用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秦药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重点实验室建设论证会合影

引育高端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重点实验室根据其功能定位及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采取“固定+流动”(固定人才与柔性流动)的“双轨”制人员聘用模式,增强了人才队伍开放性,汇聚优势人才资源,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制定了柔性引智引才政策,广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短期服务、项目合作、提供咨询等方式柔性流动。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0人、流动研究人员4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10余人次。实验室“中药资源(秦药)产业化创新团队”先后入选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秦药特征属性挖掘与生物效应物质辨识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中药资源(秦药)产业化创新团队

聚焦秦药重点品种,创新形成一批成果

近三年来,实验室围绕三大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与省、市、企业产业化项目等余项,总研究经费余万元;公开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申请专利22项,获得授权8项,制定标准8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医药的现代内涵理论,提高了中药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水平,促进了中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助力了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形成药食同源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模式

依托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陕产枣类及沙棘等药食同源资源的绿色产业链构建与示范应用项目,率先建立了药食同源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模式,并在陕西产大枣、酸枣、沙棘、连翘等特色药食同源生物资源中进行了成功实践,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创新示范产业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创新性地将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研制新医药及健康产品、新资源药材、生物炭、功能材料及炭基复合肥等多种资源性产品,实现了“源于农田归于农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等奖。

秦药大宗药材道地性研究与质量控制方法提升

基于中药生物效应组分多维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秦药大宗药材道地性内涵。建立了“环境-药效成分群-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建立了基于“生态环境-遗传特征-物质组成-生物活性数据库”多维整合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快速辨识技术体系,形成了秦药质量控制的新模式。

以中药废弃物研发功能性碳材料

重点实验室初步实现了将中药材传统非药用部位、药渣及副产物等中药废弃物转化为健康产品、超级活性炭、钠(锂)离子电池富集炭等资源性产品,践行了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及适宜于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利用技术体系,形成了中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为推动中药产业链有效延伸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撰稿:宋忠兴、刘妍如、张严磊

校对:林生、夏欢

审核:唐志书、商洪才

往期回顾

◆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7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