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昂坪香港大嶼山行山記

???師妹兩個多月前就約我爬山,一直忙就一直拖著,直到最近這個月讓自己連著放三天假,終於可以應諾。

??香港近幾年一進秋冬就常常霧霾,盡管在這邊負責天氣預報的「天氣先生」會很婉轉地稱之為「煙霞」,也是改變不了其濁氣彌漫的性質。真是「擇日不如撞日」,爬山這天陽光明媚,一掃往日的陰霾,感謝天公作美。

平日霧霾籠罩下的屯門市景,是不是有點兒內地工業城市的味道?

陰霾除,陽光灼。

???我住新界屯門,去東涌有三條路:1.輕鐵-西鐵-地鐵;2.坐巴士先到屯門公路轉車站,換乘機場巴士E33;3.坐輕鐵到屯門碼頭,換乘渡輪過海。我選擇了坐船,只要時間對得上,坐船最快捷,並且可以一覽海上風光。再過幾天,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通車,去機場就更為便捷了。希望渡船不會因此而停航吧。

小渡輪正在駛離屯門碼頭,開往東涌。航程約二十分鐘,船資十八元港幣。

??以前曾在屯門碼頭住了四年多,海邊的日月星辰、風雲變幻、潮起潮落??這一切大自然的氣息與靈機,給予了我許多美好的生活體驗,也啟發了不少對中醫對人生的感悟。

???

??

??屯門碼頭與東涌僅一海之隔,古時唐朝派軍隊屯兵駐守於此,故命名為「屯門」。《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誌這樣寫道:「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兵」。這是香港的地名第一次在中國文獻中出現。碼頭西邊的龍鼓灘,是香港西面海岸線最邊陲之地,現在常有遊人專程來看日落。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屯門地區的龍鼓灘就有先民聚居了。

香港以前的舊機場叫啟德機場,設在九龍城區。港劇中常常可見飛機在一排密簇的唐樓中低空飛過的場景。九八年赤鱲角機場啟用,代替舊啟德機場。東涌碼頭離機場很近,計程車約五十元港幣,不塞車的話大概十分鐘左右就到了。除了機場,港珠澳大橋口岸也離東涌不遠。

??師妹住市區,我們相約在東涌逸東邨會合。在東薈城對開的巴士總站可坐38路到終點站下。逸東邨原本是作居屋出售,後來改為公共房屋出租予輪候的市民。香港的住房大致可分為公屋-居屋-私樓,還有一種叫「村屋」。公屋類似內地大城市的廉租房,面積較小,房租廉宜,排隊輪候需數年;居屋由政府補貼,市民以相較私樓便宜的折扣價購買;私樓即私人樓宇,由個人向房地產開發商購買,目前屯門元朗區新建私樓平均每平方米在17-20萬港幣不等。港島地區翻倍。據香港特區政府二零二零年統計,公屋住戶約萬,平均面積平方尺(約13平方米);住私樓人口約萬人,還有20多萬人住在人均四五平米的劏房(板間房)。

??

??逸東邨是全港最大型、座數最多的公共屋邨,全邨共有25座大廈。可能由於原計劃是作居屋出售,所以在社區環境與設計上與一般的公屋較為不同。

???與師妹在逸東邨會合後,在侯王廟附近的村莊徘徊了一陣子,本想走昂坪纜車的救援徑,即木棧道;路上主動為我們引路的當地居民熱心指出那樣走會遠很多,從石門甲村出發比較近,我們也就順道而行了,木棧道留待下個行程。

??

???侯王廟是為紀念南宋末年護主南逃的將領楊亮節。相傳楊為保護宋少帝,曾在東涌灣外與元軍海戰,後不幸陣亡。侯王廟最初建在九龍城,後來東涌村民特地從九龍城請來祈禳瘟疫,此後便在沙咀頭建廟祀奉至今,屬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現廟內還保留著一鑄造於乾隆三十年的大鐘,上有鑄文「新安縣大溪山東涌邨......」,現在的香港,在明清時期屬廣東廣州府轄下的新安縣,大溪山即現在的大嶼山。

??拜過侯王廟,我們正式出發。

這就是香港的村屋。村屋面積統一為尺,尺為室內面積,通常有三個房間,80尺為陽台的面積,村屋樓高不能超過三層。樓上連天台,地下連花園,大部分是分層出售,相較私樓寬敝,但交通會較為不便。

在村屋門前常常能看到木瓜樹。

寧靜的鄉間,看家的唐狗懶懶地在家門前曬著冬日的暖陽,也許日常見慣了過往的登山客,看到我們並無特別叫嚷。

???

快到聖誕了,這間村屋的主人搞怪地把聖誔老人裝飾掛在陽台,自娛又娛人,師妹說,這家主人是熱愛生活的人。

在村口有一座小石枱,我們先把便當吃了以減輕背包負重。我帶了茶水,喝茶比白開水更解渴。

???爬山時我建議帶上外用藥,這個「跌打萬花油」是我日常常向客人推介的中成藥,由多種清熱解毒、活血祛瘀、舒筋通絡、止血生肌的植物性藥材組成,撞瘀、扭傷、出血、甚至毒蟲咬傷均可使用,也可用於燒傷燙傷。生產廠家是廣東著名的老字號—敬修堂。我是從小用到大的,以前只有在內地才能買到,可喜現在在香港的裕華國貨也有出售了。

???師古人,更要師造化。中醫是一門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學問,除了遵循古醫典的規矩準繩,深入研習歷代名醫的各家論述,我們多接觸大自然,在天地四時陰陽五行中體驗造化的神奇,對中醫學問的增進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可惜現在中醫藥大學的中藥課程缺少「野外採藥」環節,如今當補課吧。現將野外發現的藥用植物簡略記錄如下:

(一)青葙子

??青葙子是莧科植物青葙的種子,生長於坡地、路邊較乾燥向陽處,秋季種子成熟時採收。功用清肝祛火、明目退翳。翳,原指用羽毛製成的華蓋,後引申為遮蓋眼睛的白膜,所以中醫有個名詞叫目翳,泛指眼生翳障引致的視物不清。青葙子屬莧科,我們日常食用的青莧菜、紅莧菜也屬莧科,莧菜甘涼,同樣具有清熱明目的作用。「莧」字組成為草花頭下一個「見」,清盲明目,讓人重見光明,中國的語言文字當真考究美妙!

???圖為鷄冠花。青葙花驟眼望去與雞冠花有幾分相似,但實際一對比是有很大不同。青葙的植株較高,葉大如柳,青葙花是上紅下白,青葙子黑扁而光;市面上有用雞冠花的種子作為青葙子的偽品,鷄冠花子較青葙子略大,表面亦呈烏黑色,光亮,但外形似腎狀。青葙子則非常幼細,柔軟,下圖為我們藥房的青葙子。

???青葙除了種子入藥,莖葉亦有用途,通常於春季摘取蔭乾,可治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也可治疥瘡、痔瘡、婦女陰癢、外科創傷出血、鼻血等。

??《醫宗金鑒》是清代乾隆年間由皇家修纂的大型綜合性醫學叢書,除匯集多位名家對仲景全書的註解,另有內、外、婦、兒、骨傷、針灸、眼科等全面論著,並將醫理、方劑編成瑯瑯上口的歌訣,名為「心法要訣」,自刊行後為清朝歷年太醫院醫學生必讀必考的教科書,直到民國、近代,本書在中醫學界仍影響深遠,近代許多知名的中醫大家如劉渡舟、趙紹琴、岳美中等都是將本叢書視為最重要的中醫必讀必背書籍之一。但凡在中醫學領域有所建樹,療效卓著者,無一不是對古醫籍讀誦如流,至今我還記得我的老師王心遠教授在為我們講授中醫內科學消渴一症時,抑揚頓挫地吟誦《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中消渴症的總括詩:「試觀年老多夜溺,休信三消盡熱干;飲多尿少渾赤熱,飲少尿多清白寒。」本人收藏了一套四庫全書薈要影印版,蠅頭小楷,繁體竪排,多年前由吉林出版集團公司出版。上圖為《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

???比較簡單的問題可單用一味藥物,但對治較復雜的病症時便要復方配伍了。青葙子治眼疾常與滋補肝腎的藥物搭配,例如治療肝虛血熱的「青葙丸」,青葙子為君藥,份量用至二兩,配伍滋養陰血的生地、玄參等;「綠風還睛丸」內不僅有四君子,還有補肝腎的菟絲子、肉蓯蓉、牛膝等。中醫講肝開竅於目,同時,五臟六腑之精華亦上注於目,眼睛的問題不是只看「眼」這個器官有何結構上的病變,中國古代醫學家們在三千年前就發現眼睛與內臟氣血陰陽的緊密聯繫,細致地將眼睛不同區域對應不同的臟腑:上下眼瞼屬脾,為肉輪;內、外眥的血絡屬心,為血輪;眼白屬肺,為氣輪;黑睛屬肝,為風輪;黑睛內的瞳孔屬腎,為水輪,這就是中醫眼科著名的五輪學說。所以說傳統的中醫是不分科的,因為人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眼耳口鼻五臟六腑緊密相連,互為影響,不能將人簡單直觀地看作機械零件切割劃分。

???生活處處有中醫,由青葙子帶出的眼科內容說之不盡,既然今期主題是行山記,還是留點兒篇幅給其他內容。

(二)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作為藥材是用植物的根莖部分。

???土茯苓屬百合科光葉菝葜植物,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兩廣地區分佈較多,生長於灌叢陰濕處,秋末冬初時採收根莖作藥用,可解毒、除濕、通利關節,消腫散結。在粵港澳一帶,土茯苓牛大力湯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祛濕毒利關節的藥膳湯水。

???王孟英先生在《隨息居飲食譜》指鵝肉能解鉛毒,故以往造銀粉者月必一食。於是,有在化工廠工作的業餘學中醫的朋友,也刻意買來鵝肉燉湯。但需知鵝肉屬發物,能發風動瘡,凡有濕疹、痤瘡、口舌生瘡、陰虛內熱、感冒咳嗽等症均不宜食鵝。而且人皆有惻忍之心,將一鮮活的生命摧滅,只為滿足個人一時之舌尖上的快感,於心何忍。至於解鉛汞毒另有妙藥,毋須用到血肉有情之品,這就是土茯苓。

???除了《本草綱目》中有詳細記載土茯苓的性狀、功效和主治,《景岳全書》、《本草備要》、《本草求真》等醫書均有收錄土茯苓,以下為《景岳全書》中的記述:「土茯苓,一名仙遺糧。味甘淡,性平。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分水道,止瀉痢,治拘攣骨痛,療癰腫喉痺,除週身寒濕惡瘡,尤解楊梅瘡毒,及輕粉留毒、潰爛疼痛諸證。凡治此者,須忌茶、酒、牛、羊、雞鵝,及一應發風動氣等物。」所以粵港的朋友注意,如果飲土茯苓湯,最好與茶相隔兩三小時,如果想要達至最佳藥效,最好暫時不食雞鴨、鵝牛羊、韮菜蔥蒜等發風動氣之物。

???上圖為茯苓。中醫寫處方時習慣寫「雲苓」,因為以雲南所產最為優勝,是雲南的道地藥材。「茯苓」與「土茯苓」,一字之差,功效主治各異,茯苓健脾祛濕,寧心安神;經方中的苓桂术甘湯、五苓散等用到茯苓;時方中的四君子湯、二陳湯用到茯苓;粵港老百姓的藥膳湯水「清補涼」、台灣近年流行的「四神湯」也用到茯苓;茯苓在日常應用更廣,藥性亦較土茯苓平和。一般健脾祛濕的話用雲茯苓煮湯或粥便可。

(三)棕櫚樹

棕櫚的嫩葉可製成葵扇。

??棕櫚樹對於南方的朋友並不陌生,尤其是兩廣、福建、海南、台灣等地。「棕櫚出嶺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無枝條,葉大而圓,有如車輪。」古人對週遭事物觀察細緻,而且描述言簡意賅。棕櫚原產中國,所以又名唐棕,中國扇棕。早在《山海經》已有其「棕」影:「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蓑煙雨任平生」,古時用於遮擋雨雪的蓑衣,所用材料便是這棕櫚樹葉柄基底部的棕毛,因為棕葉纖維軟硬適中,防潮防霉,還可以製成床墊、坐墊、掃帚、廚房潔具、帽子、鞋墊等等:「其皮有絲毛錯綜如織,剝取縷解,可織衣帽褥椅之屬。」棕皮可搓成繩子,唐代醫學家陳藏器道棕繩入土,歷經千歲不爛,「昔有人開冢得一索,已生根」,可見棕樹生命力之強。

???中藥中用於收斂止血的棕櫚炭,是用秋季採收的棕櫚樹葉柄,除去纖維狀棕毛,曬乾,切成小片,煅成炭用。寇宗奭:「棕皮燒黑,治婦人血露及吐血,須佐以他藥」;李時珍:「棕皮性澀,若失血去多,瘀滯已盡者,用之切當。所謂澀可去脫也。與亂髪同用更良,年久敗棕,入藥尤妙。」此處的「亂髮」指血餘炭,因髪為血之餘,故名之。「年久敗棕」指年份較久,自然衰敗的棕櫚樹入藥效果更佳,故又有「陳棕櫚」之名。

(四)火炭母

???清代的一本植物圖譜《植物實名圖考》:「俗稱烏炭子,以其子青黑如炭。」火炭母的果子很特別,黑黑實實的果子外面有一層透明的肉質宿存花被,像水母一樣。

火炭母白色的小花,遠遠看去像白色的小米粒簇擁成團,因而又有「白飯草」的別稱。

仔細看去,每一片火炭母的綠色葉子上,均有一暗綠色的「V」形印記,廣東人稱為「天師印」。

曬乾入藥的火炭母全草。

??

???香港位處南粵邊陲,三面環海,氣候炎熱潮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境內植物大多能清熱解毒,除瘴祛濕。除了土茯苓,在山中隨處可見的火炭母便是其中一員。

???宋代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載道火炭母「生南恩州原野中」,恩州本為唐朝設置的州郡,轄境相當於現在廣東的陽江、陽春、恩平一帶,屬嶺南道、嶺南節度使;北宋時期屬廣南東路,慶曆八年因河北路也設有一個恩州,故將嶺南的恩州改為「南恩州」。

??火炭母全草入藥,可「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用時採葉於陶土器皿中搗爛,以鹽酒炒熱敷腫痛處,經一宿換藥一次。鹽入腎經,又可軟堅散結;酒可溫通血脈,制約火炭母的涼性。廣東名醫、非典功臣鄧鐵濤鄧老,臨床上也常常應用火炭母配伍其他清熱利濕藥如黃連、白頭翁等治療濕熱痢疾。著名廣東涼茶「王老吉」、「二十四味」中也少不了火炭母。但治療濕熱病不能全憑清熱解毒,過用寒涼。須牢記古訓「火鬱發之」,「寒則澀而不留,溫則消而去之」,詳見筆者早前的「漫談廣東涼茶」一文。

(五)寛葉十萬錯

???中國人起名字有寓意,有來歷。火炭母的命名來自於其性狀顏色,那麼這「寬葉十萬錯」又是為何呢?

??「十萬錯」的小花淡雅美麗,白色的小花花開五瓣,最下方的花瓣白中帶紫,也許就因為這一小片的淡紫,又名「中國紫羅蘭」。

??「十萬錯」是傷科要藥,又有跌打草之稱。收錄在近代編撰的《新華本草綱要》,能續傷接骨,解毒止痛,涼血止血,與大多數中藥止血藥一樣,止血的同時不留瘀血。用於癰腫瘡毒,毒蛇咬傷,內服外敷均可,外用以鮮品為佳。如果郊遊時不巧遇到外傷出血或毒蟲咬傷,而又沒有帶備上文提到的「跌打萬花油」,同時有緣遇到這「十萬錯」的話,可以採摘全草搗爛外敷。

???許多中草藥的命名都帶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據說在明朝時候,南方某地盜賊猖狂,他們每被衙門捉拿歸案,廷杖得皮開肉綻之後,不久又能行動自如,重操故業;縣官查到原來盜賊在被責罰後,用一種神奇的山草藥能迅速讓傷口復原,便把這種草藥命名為「十萬錯」,又名「偷盜草」。

???山中的植物草藥暫時先紀錄到此。以下想抒發一下個人在登山過程中的兩點感受:

???廣東人把爬山、登山喚作「行山」,「行」是古語,粵語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的語言和文化。另外,我們現在的行山,因為有前人鋪好的道路,真的是輕而易舉的「行走」,而毋需手足並用地去「爬」。我聯想到中醫學的學習與傳承亦如此,中華文明悠悠上下五千年,歷代聖賢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勤勞血汗,已經為後代子孫們探尋出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能善於思考、自出機杼、獨立創新固然值得褒揚,但「創新」不能天馬行空,假如未經深入學習醫學經典,研習推尋,而是急於求成,漠視前人的經驗總結,但求個人早日成名成家,這種「獨辟蹊徑」的背後驅使是急功近利,不但在個人的修學上難以攀登學問的高峰,更會令自己甚至累及旁人走錯路徑,離目的地越行越遠,更有可能跌入萬丈深淵。

???曾代表中國遠赴印尼為蘇加諾總統診治腎病並取得卓著療效的近代著名醫學家岳美中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相信許多中醫學人會深有同感:「那些經過幾代人肯定的、確有價值的東西,通過辯證選用或稍加增減,強勝於師心自用。」我們古醫書上有許多現成的方子,只要辯證準確,往往效如浮鼓。但今人卻往往喜歡獨創一格,對此,岳老形象地比喻為:「有現成的梯子不上,又何苦去爬牆!」

??從石門甲村一路上來,途徑羅漢寺、寶林禪寺等大大小小隱居山間的禪舍,路上不時遇到下山的出家人,也看到幾位比丘尼在禪院前荷鋤耕作。山上山下,恍如兩個世界。想起關於虛雲老和尚傳奇一生的電視劇《百年虛雲》中的一個片段:青年時期的德清師父,披頭散髮,衣衫破爛的一個人優哉游哉地行走山間,一路走一路自得其樂地吟道:

居山好,居山何以好?起時日高睡時早,

山中軟草以為衣,齋食松柏隨時飽;

臥崖龕,睡枕腦,一抱軟草以為襖,

面前若有虎狼到,一陣風來自掃了······

??就在此時,悠揚的背景音樂響起,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手提採藥的短鐮刀,身後背著一竹籮的老藥翁從遠處緩緩行來,同時朗郎唱道:

居山好,居山好,名韁利鎖斬斷了,

一日一餐四時衣,慈悲喜捨忘記了;

居山好,居山好,七情六慾參空了,

茫茫人海苦難多,只圖自己清閒了!

???德清師父聽罷猛地坐起,向老藥翁請教,老藥翁問他:年輕人,如何才能使一滴水不乾涸?德清師暗暗納悶:一滴水,一陣風不就把它吹乾了?老藥翁點撥:「把它放到大海裡不就行了嘛!」

??傍晚我們坐最後一趟纜車下山,凜冽的山風隔著車廂玻璃呼呼作響,遠處的天壇大佛、巍峨山峰漸漸遠離,五光十色的高樓大廈逐漸駛近。曾有人討論,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出家當和尚尼姑,那還成世界?我想這是沒有必要的假設,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過真正的清修生活;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既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麼又何來此邦苦,彼邦樂的分別?人生的「苦痛」,是成才成人的催化劑,是生命之旅開花結果的養分,醫聖張仲景經歷宗族的淪喪橫夭,悲天憫人的寫出《傷寒雜病論》,承前啟後,為後世醫學立準繩;吳鞠通經歷喪父之痛,深深發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於天地間」的悔恨自責,棄儒從醫,耗數十年心血著成《溫病條辯》,同樣造福千秋萬世······苦,是成長的資糧,人生到了一定階段,也許不認為苦是苦。例如苦瓜,小孩子一般不願食,大人卻可以津津有味,因為知道苦瓜清涼祛火,對身體有益。

???人世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行都是修心歷練處。有人的緣在山上,有人的緣在山下。安守本分、盡心盡力於自己的工作和職責,隨遇而安,便時時處處都是修行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5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