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将军大黄
大黄
DaHuang
一、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本品气清香,味苦而微涩。以切面锦文明显、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生用,酒炙(饮片称酒大黄),酒炖或蒸(饮片称熟大黄),炒炭(饮片称大黄炭)用。
二、药性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三、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血,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四、用法用量
煎服,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五、使用注意
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又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亦应慎用。
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
——《药品化义》
1.实热积滞便秘
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涤荡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有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泻热,故实热积滞之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则泻下力缓和,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配人参、当归等药,可治里实热结而气血不足者,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配麦冬、生地、玄参等,可治热结津伤者,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如温脾汤(《千金要方》)。
涤荡你的肠胃~~~
2.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牙龈肿痛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咳血,常与黄连、黄芩等同用,如泻心汤(《金贵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还可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本品内服能清热凉血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贵要略》)。本品外用也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疮,《妇人良方》以之与生甘草共研末,酒熬成膏外敷;《圣惠方》用治口疮糜烂,以之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既可下瘀血,又能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核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仁、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本品泻下通便,能导湿热外出。治肠道湿热积滞之痢疾,可与黄连、黄芩、芍药等同用;用治肝胆湿热蕴结之黄疸、尿赤者,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治湿热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6.烧烫伤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外用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麻油调敷患处。
捣生大黄为末,调醋敷疮上,治腮腺炎。非为愈痛且灭瘢,是美容之良药。
——《夷坚志》
现代研究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因含有鞣质,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
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有利胆和健胃作用;
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THEEND——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
编辑
吕菲凡
“点赞+在看”祝您越来越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