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八法运用举隅

北京手足癣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胎动不安是发生在妊娠期间的一种危急重证,也是妇科难治病证之一。其以腹痛、阴道出血为主症,严重者可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引起流产。因此,治疗的正确与否,与母子平安,胎儿的生长,有极密切的关系。笔者根据“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归纳为安胎八法,分述如下:

补肾安胎法

肾为先天之本,胞脉系于肾,胎孕的牢固依赖肾脏的封藏。所以肾的功能正常,则胎元牢固,故补肾安胎为临床常用法则。本法适用于阴道出血伴腰酸腹坠,头晕耳鸣,小便频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弱等症。故治疗旨在补肾益精,强腰以系胎。方用寿胎丸为主加减。常用药物:菟丝子、阿胶、桑寄生、续断、杜仲、枸杞子等。

案:

吴某,女,28岁,年3月30日初诊。主诉:停经80d,于1d前做妊娠试验为阳性,现阴道有少量出血3d,色鲜红,腰腹隐痛,有下坠感。观患者身体瘦弱,舌淡苔白。追问病史知平时常感头晕耳鸣,腰酸,且易疲劳,脉细。此患者禀赋不足,故常感头晕耳鸣,复又受孕,胞胎所系在肾,且赖精血以养,因肾虚无力系胞,故见上述诸症。治宜补肾养肝,益气安胎。药用:菟丝子30g,桑寄生12g,续断12g,枸杞子15g,阿胶(烊化)12g,党参9g,白术9g,白芍9g,甘草6g,地黄炭9g。3剂,1剂/d。服药后阴道流血停止,仍腹痛腰酸。上方去地黄炭、阿胶,加杜仲12g,4剂后,诸症消失。

养血安胎法

《医部全录·妇科》曰:“有妊之人经水所以断者,壅之养胎??若血尽则人毙也。”可见,胎儿的生长,全赖母血的滋养。若冲任脉虚,胎元失去血液的供养,最终必导致妊娠的终止。故滋养气血,固护胎元,为安胎要法。气血虚弱,胎动不安,临床可见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质稀薄,小腹下坠,并伴有神疲倦怠,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方用胎元饮。全方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生血;白芍、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杜仲强腰安胎;陈皮理气和中。全方以补益脾气为主,意在使脾健血生而胎元得以滋养。正如《邯郸遗稿》中曰:“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柱不因,梁必挠。”

案:

王某,女,26岁,年7月17日初诊。患者已孕4月半。于本月14日起,阴道有少许流血。至今仍点滴不尽,色红。并伴有右侧少腹坠痛、腰痛,时感心慌气短,脉弦滑,按之乏力,舌质淡红,舌苔黄,舌边有齿印。证属脾虚血随气下,胎动不安。治宜升阳益气,生血安胎。拟胎元饮加减:白术9g,党参12g,陈皮9g,白芍30g,艾叶炭9g,甘草9g,黄芪18g,续断6g,枳实6g,当归9g,黄芩9g。患者服上方3剂,阴道出血停止,少腹坠痛大减,腰痛亦减轻,自觉有效,继服上方3剂,余症均消失。

行气安胎法

陈自良曰:“妇人以血为主,惟气顺则血和,胎安。”所谓不顺:一因妊娠随着月份的增加,胎儿逐渐长大,常压迫其他器官,导致气机的功能障碍。二由孕妇情志不遂,使气机不顺,故安胎必注重顺气,使气顺则胎安,胎安则病除。本证常见妊娠期腹痛,两胁胀满,嗳气吞酸,烦躁易怒,苔薄腻,脉弦滑等。常选用逍遥散加减,药用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苏梗等以行气安胎。

案:

孙某,女,26岁,年11月3日初诊。患者现怀孕5月余,近1周来,右胁下牵掣疼痛,小腹下坠,坠甚时阴道有少许黄色液体流出,并兼挟血液,舌质红,苔黄,脉软略滑。证属肝气郁结,脾虚气弱。治宜疏肝理脾。逍遥散化裁: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9g,甘草3g,香附12g,黄芩9g。4剂。患者服药后,右胁下仍感疼痛,有时小腹坠胀,余症消失。见其情志忧郁,乃询问原因,方得知因夫妻吵架所致。故治宜调理气机,止痛安胎,上方加佛手9g、党参12g、苏梗9g,连服3剂而愈。半月后又访,自服药后胎孕正常,于年3月顺产1男婴。

清热安胎法

朱丹溪认为“胎前当清热为主”。张仲景亦提出把“黄芩、白术作为安胎要药”,无不体现出祖国医学的“胎前宜凉”的妊娠病治疗原则。因为妊娠期气血聚以养胎,体内阴血相应衰少,阴血虚衰,内热由然而生,胎动不安之症随时可发。所以,清热安胎法,长期以来有效的指导妇科临床。如出现妊娠期阴道下血,量时多时少,色鲜红,甚至淋漓不断,胎动不安,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可用本法治之,临床可选用保阴煎清热滋阴,养血安胎。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续断、山药、茯苓、白术等。

案:

张某,女,30岁,年10月就诊。患者妊娠2月,现阴道有少量出血6d,色鲜红。小腹时有疼痛,伴口干咽燥,舌红,脉细。证属阴虚血热。治宜滋阴清热,止血安胎。方用保阴煎加减治疗。药用: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白芍10g,茯苓10g,黄柏10g,山药10g,甘草10g,旱莲草10g,茜草根10g。全方共具滋阴清热,凉血安胎之功。服药3剂后,病症减轻,守方3剂而愈。

暖宫安胎法

本法适用于阳虚宫寒,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间,小腹冷痛,阴道下血,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脉沉细等。此多为体弱之妇,脾肾阳虚,或正虚复感寒邪,以致阴寒内盛,胞胎不安。临床治疗以温阳散寒,安和胎气为主,多选用胶艾汤合四物汤加减。方中以阿胶、艾叶为主药,此能养血暖宫塞流以安胎;用四物汤养血;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使阴寒得散,气血流畅,则胎元因此而安。阳虚宫寒甚者则可加小茴香、附子等药。

案:

范某,女,39岁。时至中年,因故伤子,曾在1年前流产。于年5月又怀孕3月有余,阴道时有少量出血,色黑,且小腹怕冷欠温,伴腰部轻度酸胀,故就诊于余。证情如上,望其舌淡苔白,察脉沉缓小紧,两尺细弱,左尺尤甚,其它尚可。此下元虚寒,经脉拘急,冲任失固而致。拟胶艾汤合四物汤加减治之。药用熟地黄15g,当归12g,白芍10g,阿胶(烊化)10g,炒艾叶15g,菟丝子15g,川续断15g,杜仲15g。并嘱其卧床休息,药用5剂血止,再服5剂诸症消失,后生一子。

利湿安胎法

湿邪致病,易阻碍气机,而胎贵在血充以养,气顺而安,因此,因湿阻气机,致胎动不安者,不乏其例。其湿之来源,多因脾虚,不能运湿,使湿阻于中,从而继发腹下坠,腰腹痛,阴道流血,呕吐清涎,不欲饮食,苔滑,脉濡等症。故治宜健脾利湿安胎。临床可酌情选用白术散加减治之。

案:

乔某,女,25岁。年就诊,患者平素体质较弱,患有“慢性胃炎”,现妊娠2月余。常觉腹中隐痛,腰腹下坠,阴道有少量出血,并时有清稀分泌物流出,伴不思饮食,恶心,面色无华,脉无力。证属脾湿重,胎气不固。治宜健脾利湿。方选白术散加味。药用:白术15g,川芎15g,煅牡蛎10g,山药15g,半夏10g,芡实10g,菟丝子15g,续断15g。服药5剂后,出血已止,余症减轻,为巩固疗效,守方3剂。诸症悉平。

固摄安胎法

跌仆闪挫、劳力过度,为引起胎动不安的常见因素之一,为此“仵触伤仆,而动不安”,临床常以腹痛、出血量较多为主症,此种情况,常应固摄冲任,益气养血为先,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血虚胎无以养,气虚胎无以载。出血过多,无以固摄,必致流产。治宜固冲任,益气血。常选圣愈汤合寿胎丸化裁,临床效果较好。

案:

王某,女,28岁。自述婚后不到2a,连续妊娠4次,但每次均在孕2月左右流产,经多方治疗不效。平素觉头晕,带下量多,腰腿欠温,尿频等,年4月又怀孕2月余,现阴道时有少量出血,色淡,故找余诊治。症如上述,观其面色无华,精神疲惫,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此为肾阳不足,脾气虚弱,怀孕后肾气愈虚,冲任不固,胎无所依。方用补肾固冲丸加味治之。药用:党参10g,砂仁10g,炒白术10g,当归10g,熟地黄10g,阿胶10g,杜仲10g,菟丝子10g,川续断10g。5剂。全方脾肾同治,气血双补,使本固血充,胎有所载,又服3剂而安。

祛瘀安胎法

本法是较特殊的一种安胎方法。祛瘀本为妊娠时慎用之法,但在某种复杂的病变中,又不得不采用。如常见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合并阑尾炎等,其胎动不安,多因母病引起,如母病不去,胎不能安。是以治病与安胎并举,医圣张仲景所论“桂枝茯苓丸证”,就是佐证,其方主治“妊娠宿有癥瘕”。癥不去,则胎不安,故有桂枝、茯苓、桃仁、丹皮,制以成丸,使瘀血去,新血生,达到消癥化瘀而不伤胎的目的。临床根据病情还可选用大黄牡丹汤,使用本法,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效果甚佳,此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案:

肖某,女,30岁,年4月2日入院。患者怀孕5个月。于1周前开始,觉少腹隐隐作痛,但未引起注意,晨起腹痛加剧。医院治疗,诊为“妊娠合并阑尾炎”,因青霉素过敏,故前来我科就诊。自诉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检查发现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体温39℃,白细胞总数12×/L,中性90%,面色红,大便秘,小便黄,舌红,苔薄少津,脉弦数。证属热毒内聚,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化瘀安胎。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合寿胎丸加减:大黄10g,连翘20g,丹皮10g,金银花30g,黄柏10g,黄芩10g,菟丝子15g,续断15g,杜仲10g。服上药2剂,疼痛缓解,上方去大黄加白芍、甘草,3剂后,腹痛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后去黄柏、丹皮等苦寒活血之品,用安胎之品调理善后,痊愈出院。

上述安胎之法种种,但临床往往相互参合,是为活法。而在种种治法中,余体会最深的有2点:①安胎当重补益,胎儿的正常发育,乃脏腑、气血的共同作用,如脾生血,肾藏精,肝疏泄气血等。气血充盈,胎得以固。临床如出现胎元不固之候,多由气血不充,脏腑功能损伤所致,即使是外邪入侵,也是在体虚体弱的情况下造成的。故胎动不安之证,多以调补为主,然因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如脾肾虚弱胎无所附,坠胎难免,所以临床又以调补脾肾为先,补肾为固胎元之本,培脾乃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可安。②安胎须辨病因:在妊娠期间,合并内科和外科疾病时,须辨清病因,常见的妊娠合并泌尿系感染、阑尾炎、子宫肌瘤、水肿等。在临床上须仔细辨别病因,以治病为主,病去则胎安。总之,遵循审因论治的原则,不可滥用伤胎之品,以免影响胎元,在不影响治病原则下,适当加入养胎护胎之品,以资兼顾,则更为妥善。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年第19卷第9期作者:刘慧玲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5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