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地黄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生地、怀地黄、鲜地黄、生烟根。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本品苦寒清泄,味甘质润,入心、肝、肾经,为清滋润滑之品。既善清解营血分之热,又善滋阴清热而生津,还能润燥滑肠。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生地黄,长于滋阴凉血。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温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3、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4、阴虚肠燥便秘。
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炒炭多用于止血。
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服。
主产于河南省温县、博爱、武陟、孟县等地,产量大,质量佳。
秋季釆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鲜生地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据现代医药研究,地黄含地黄苷、二氢梓醇苷、桃叶珊瑚苷、麦角甾苷、5-羟甲基糠醛、酪醇、梓醇、梓醇苷和多种氨基酸等。能提高免疫功能,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真菌、止血、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炎免疫等作用。
1、生地黄配阿胶:二药都能滋阴止血。但生地黄偏于凉血清热,阿胶偏于养血润燥。相配有养阴血、清虚热、止血的功效。常相配用于治虚热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及温热病耗伤营血的证候。如加减复脉汤更加麦冬、白芍滋养营血,加炙甘草补气,可治邪热劫阴、口干舌燥、神倦、脉结代者。
2、生地黄配玄参:二药都能滋阴清热凉血,常相配用于阴亏火旺的咽干心烦、手足烦热、舌红、脉细数等,或温病热盛伤阴的热烦渴、烦躁不安、舌绛等症。
3、生地黄配白芍,生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血敛阴。相伍为四物汤之半,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可用于血虚有热诸症。
4、生地黄配熟地黄:生地黄滋阴清热,熟地黄益精养血。合用有滋肾阴、养精血的功效。二者同用治阴虚血亏之有热者。
地黄食疗方1、生地黄粥
材料:生地黄15g(或鲜地黄30g),大米g,水0毫升,冰糖g。
做法:取鲜地黄,洗净后切段后榨汁。或生地黄15g煎取药汁,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空腹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禁忌:服此药粥时,忌吃葱白、韭菜、薤白及萝卜。
2、藕节生地黄排骨汤
材料:鲜藕节g,生地黄30g,黑木耳10g,蜜枣2个,猪排骨g,生姜3片。
做法:各物洗净。藕节刮皮去须;蜜枣去核;猪排骨切段。一起下瓦煲,加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用。
功效:藕节有收敛止血、凉血散瘀的功效,为调理各种热性出血的食疗之物;生地黄能清热泻火、凉血养阴;黑木耳能润肠通便、凉血止血;加入甘润的蜜枣和补益的猪排骨为汤,能清热凉血、养阴止血,对秋暑干燥时的痔血者,及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兼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禁忌:脾胃虚寒、经漏或血崩属气虚者慎用。
3、百合生地黄粥
材料:百合20g,生地15g,粳米30g。
做法:先煎生地2次,取汁,与百合、粳米共煮粥。
用法:1日内服完。
功效:滋阴润肺,凉血宁心。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痰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中烦扰,夜寐不安,或经期衄血等症。
4、枸杞子生地黄粥
材料:百合15g,生地黄15g,枸杞子12g,酸枣仁10g。
做法:各药材入锅水煎取汁,入粳米克煮粥。
用法:早、晚温服。
功效: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主治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烦失眠等。
地黄小故事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宋代方书《信效方》中,记载有一则关于生地黄的生动故事。该书作者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时,一次外出验尸,当地保正赵温却没到验尸现场。他就问当地人:“为何赵保正不来?”回答说:“赵保正衄血数斗,昏沉沉的,眼看有生命危险了。”后来他见到赵保正,只见赵的鼻血就像屋檐水似的不断滴着。他马上按平日所记的几个止衄血的方子,配药给赵治疗,但血势很猛,吹入鼻中的药末都被血冲出来了。他想:治血病没有药能超过生地黄的了,于是当机立断,即刻派人四处去寻找生地黄,得到十余斤。来不及取汁,就让赵生吃,渐渐吃到三四斤,又用生地黄渣塞鼻,过了一会儿,血便止住了。也有生地黄止血的记载:癸未年(公元年),该书作者的姐姐吐血,有医生教她姐姐取生地黄捣烂绞取汁煎服,每天服用数升,3天就痊愈了。
地黄的发展史
地黄起源较早,《神农本草经》首载本品的功效:“主折跌绝筋,伤中,遂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鲜)者尤良。”历代医家通过对地黄临床认识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创立了许多以地黄组方的经典方剂。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创制的补肾之祖方八味肾气丸,开创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先例。
晋至南北朝时期葛洪在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较多地运用地黄饮食疗法如生地黄鸡,对于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之后所致五脏气竭者有较好疗效,亦可治盗汗。
唐代医家将干地黄应用到某些出血性疾病,如《外台秘要》载五蒸汤和生地黄汤,主要用于产后腰痛、肢疼不食、恶露不净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犀角地黄汤,善治热甚动血所致各种出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斑色紫黑,舌绛起刺及蓄血发狂等。
宋代《本草图经》首将地黄蒸熟,称为熟地黄,此后大凡补益方剂多用熟者。如《太平圣惠方》立地黄散,可治虚劳吐血不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四物汤,为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常用于妇科疾患。儿科名医钱乙根据小儿特点,用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补阴名方六味地黄丸,主治小儿五迟证,症见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现广泛应用于肾阴不足证,临床多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舌红少苔等。
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多选用地黄组方以治多种疾患。如寒凉派刘完素创制的地黄饮子,为治下元虚衰,痰浊上逆之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等瘖痱证的主方;攻下派张子和《儒门事亲》的玉烛散,功效养血清热、泻积通便,主治血虚发热、大便秘结;补土派李东垣《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滋阴派朱丹溪拟滋阴降火之代表方大补阴丸等均以地黄为主药。
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特别擅长运用熟地黄,在他自创的张新方中,用熟地黄的方剂共49首,为应用最多、最广的药物之一,诸如左归丸、右归丸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收载的清营汤,适用于邪热初入营分之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等;《医方集解》收载的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医学衷中参西录》收载的滋脺饮,用于消渴症;《医宗金鉴》载有治皮肤病的消风导赤汤等均重用地黄。
由此可见,地黄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价值,临床用途广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