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儿科中医董廷瑶老先生谈桂枝汤及其类方
近代以来,上海以丁甘仁为首的一批中医家开学院,广收徒,不拘于门户之见,不泥于中西之分,以中医为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在上海形成了所谓海派中医,今天介绍一位儿科大家,须知上海儿科不止徐氏儿科。
此篇文章为董廷瑶老先生介绍其桂枝汤及其类方在儿科中的应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运用
1.桂枝汤的一般应用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为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所以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应当理解桂枝汤的配伍意义:名曰桂枝汤者,乃以桂枝为君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营阴。桂枝配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伍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枝、芍药之相须,生姜、大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桂枝汤在小儿外感时,有其重要功用。前贤陈复正指出:“小儿易于外感,唯伤寒为独多。”且因小儿藩疏腠薄,更易见中风表虚之证,而“世俗见其汗不止……妄用参、芪、术、附,闭塞腠理,热邪不得外越”,反致误事。“所以凡治小儿之热,切须审其本元虚实,察其外邪重轻”。陈氏强调了当以仲景桂枝汤为首选之方,郑重推荐,誉之为“调和营卫,药到病起”。同时,柯韵伯也论及:“如所言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唯以脉弱自汗为主耳。”我们体会前哲的阐发,在临床实践中,不但以之治中风,亦可治伤寒,且对有热无热的营卫不和者,用之辄见功效。然其治中风之要点,在于服药后必须啜稀粥以助药力,使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再来之邪不得复入。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则微似有汗,是教人以微汗之法,不可令如水流漓而过汗也。
伤寒麻黄证,脉必浮紧,固不可用桂枝汤;然麻葛青龙,发汗诸剂,咸有桂枝。伤寒初起无汗,用麻黄发汗。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与下后脉仍浮,气上冲者,及下后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桂枝以解外。盖此时表虽未解,而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且经汗下,津液已伤,故脉证虽同麻黄,而立法当属桂枝也。当然,其已汗下而脉弱多汗表未解者更不待言矣。
案例1:刘某,女,8个月。住院号:。
患儿在感邪后发热而咳,经过治疗,已历数日,余热不清,腠松汗多,面咳痰,四肢不温,便下溏薄,舌苔淡白。其为卫虚邪恋,可用桂枝汤加味和表化痰。方以桂枝、清甘草各2.4g,白芍、半夏各9g,葛根、象贝母各6g,前胡4.5g,陈皮3g,生姜2片,红枣3枚。2剂后热和汗少,咳痰均减,四肢稍温,大便亦调,苔转薄润,续以原法3剂而安。
至于营卫不和的发热,用桂枝汤时,其服法就不同于中风了。中风得到在服后须啜粥,并令温覆,所谓如法服之是也。而此则不必如法了。这类患儿的特点是体质较薄,面色白,平时多汗,而其发热不高,时起时状,反复不止,一般无明显的外感证候。可从调和营卫着手,则往往数剂见功。
案例2:朱某,女,9个月。
患儿素体羸弱,面色嫩白,发热已有月余,在37.5~38.5℃之间,夜烦汗淋,纳差便泻,血常规检查、胸透拍摄,殊无确诊。抗生素、退热药及中药如柴胡、白薇、鳖甲等方药均未见效,遂来我院门诊。我们结合其体质情况,认为营卫不和所致,即予桂枝汤;以其夜烦不安,加龙齿、牡蛎。不数剂,其热渐和,胃动汗止,续进调扶而愈。
2.桂枝汤用于小儿营虚卫弱若云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致使疑而不用;或谓专走肌腠,不治他病,实亦粗工之语。如有不少小儿,禀弱汗多,虽不发热,就是不肯粥饭,娇嫩消瘦,时易感邪,父母忧之,求治时但希开胃止汗。这类病孩其舌苔多薄润。从表面上看,并无其他症状,似为调理而来,但究其内情,实为营虚卫弱。若不适当调摄,则动辄感冒发热,最易导致咳嗽、肺炎。我们每用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再根据不同情况,加味而施,或加入敛汗,或参以和胃,或配以扶正等,在这样的治本疗法中,胃开汗敛,渐能康复。譬如,因营卫不和,自汗寝汗,可用桂枝汤。若汗多淋漓者,可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之类;若卫虚阳弱,舌淡漏汗者,应加附子;若营卫两虚,肢体酸痛,脉见沉迟者,可用增重芍药、生姜加人参的新加汤;若腠疏气虚,动即汗出,可以桂枝汤、玉屏风散复合用之。
案例3:张某,男,7岁。住院号:。
家长因患儿汗出淋多,胃纳较差而求治,然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薄润,脉细带数。以其气弱表虚,营卫失调,故用桂枝、清甘草、陈皮各3g,白芍、太子参、谷芽各9g,玉屏风散12g(包煎),当归6g,生姜2片,红枣3枚。5剂后即汗出减少,胃口亦动,继以原法调理而渐安。
不少家长常诉患儿不食,或不香,伴有表虚易汗,不时感冒,或有低热。实为胃虚气弱伴营卫失常之证,可投以桂枝汤,加用消运养胃诸品。如纳食不香,脘腹气多,加陈皮、佛手、枳壳;苔心较厚,尚有里滞,加神曲、山楂、鸡内金;若风寒袭胃,进食格拒,喷吐甚剧,桂枝汤加玉枢丹0.3g,冲入即安,及屡效之方。另有苔薄花剥,纳食不佳者,为胃阴不足,应与石斛、天花粉、生谷芽、生扁豆等同用;兼气虚而运化少者,则可与四君子汤或异功散复方施治。
案例4:何某,男,2岁。住院号:。
患儿纳少厌食,大便不实,面色白,易汗腠弱,形痩质薄,腹部尚软,舌苔薄润,两脉虚弱。乃以桂枝2g,白芍6g,清甘草3g,太子参、焦白术、茯苓、生扁豆、炒谷芽各9g,生姜2片,红枣3枚,益气健脾,和卫实表。7剂后纳开汗少,大便已实。原法去扁豆、茯苓,加黄芪6g、陈皮3g,此后形体渐丰,纳食日进矣。
3.桂枝汤类方运用举隅在桂枝汤的类方里,不少是临床常用的。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功能调和阴阳,潜阳入阴,既有镇心安神之功,又有和营止汗之用,前贤指出可用于自汗盗汗、心悸遗尿诸症。我们在临床上,对汗出较多而心营虚耗,症见烦扰惊悸的小儿,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酌加龙齿、钩藤、远志、朱茯神等品;如是先天性心脏病而见唇舌青紫者,则加桃仁、丹参之属。而本方尤可兼治尿频遗溺之症,疗效亦佳。
案例5:陆某,男,4岁。住院号:。
因患儿尿短频数就诊,渴喜饮水,纳食不佳,舌苔薄润,且时有低热;见其体禀单薄,询知汗出较多,宜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故用桂枝、清甘草各3g,白芍、石斛各6g,龙骨12g,牡蛎15g,缩泉丸10g(包煎),生姜2片,红枣3枚。7剂后尿频见和。续以原法加减,调理后诸恙均平。
桂枝加杏朴汤,主治小儿感邪,大便下泄,咳而微喘者。此为表邪不解,因便利而邪陷,邪不得宣。用桂枝汤解肌出表,厚朴宽中,杏仁降气,使表解则喘平矣。但用本方须知以邪未内夺,重在肌表,故使从皮毛出而解也。如不认清,往往会延致屡发而成咳喘症矣。特别是小儿恣啖冰饮,损及肺脾者易成咳喘。病家面前,我们是谆谆告诫。至于本方的加减运用,不仅适于新感时中风表虚、咳嗽有痰之证,同时对小儿反复迁延的咳嗽痰喘、腠疏多汗,亦可使用。据症可加前胡、紫菀、百部、象贝母之类。在舌苔白腻,痰多喉鸣者,可与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复合而治。还需提出一点,在舌苔厚腻、痰黏食少时,则减去红枣。
案例6:胡某,男,11岁。住院号:。
患儿咳已2周,曾服三拗片等,咳痰较爽,但迁延未止。汗出较多,舌苔薄腻,胃纳尚可,脉弱而滑。此为表虚不和而痰浊未清,方以桂枝加杏朴汤主之。药用桂枝2g,白芍、半夏、茯苓、百部各9g,杏仁、紫菀各6g,陈皮、清甘草各3g,生姜2片,红枣3枚。5剂后则咳已和。
又如桂枝加桂(肉桂)汤,我们根据方义,应用于小儿寒疝,另加小茴香、橘核、荔枝核、胡芦巴,用以温肾气所乘之外寒。小茴香入肝,燥肾温胃,体轻能入经络,协助肉桂入肝肾、逐阴邪以疗疝气。橘核治疝痛偏坠,荔核主癫疝卵肿,胡芦巴疗疝瘕冷气、小肠偏坠。有桂枝汤以通阳,合肉桂以温下。如法施用,疗效颇佳。同时,对妇人冲气上逆,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之状,食后呕恶,神情不安,我们以本方加重赭石、生麦芽量等,不数剂而气平胃安。
案例7:杨某,男,2岁。
因寒湿久滞而右疝肿大如鹅卵,时坚时软,脐腹胀痛,曲腰啼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舌苔薄腻。是肝肾虚寒而脾胃湿滞也。治拟温通化湿。药以桂枝、桂心、川厚朴、木香各2.4g,白芍、香橼、槟榔各6g,陈皮3g,橘核、山楂炭各9g,煨姜2片,红枣3枚。4剂即见痛和胀减,苔薄纳增。改以健脾温肾之法调治渐愈。
柴胡桂枝汤,论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临床用于成人患者,发热四五天,口燥咽干,胸胁苦满,头昏目眩,寒热时升时降,少阳见证悉具,但仍见恶寒,则太阳表证未罢,运用本方二三剂,即能全身微汗出而热退告痊。本方又用于心腹猝痛而见效者。此类胸腹作痛,为风邪乘入脾胃,用其他止痛药效不显。从理论上说,风气通于肝,本方提肝木之气,祛邪外出,并有疏调气机、宣通营卫之能,故其痛即和也。
与桂枝汤相为表里的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用于里虚心悸、腹中急痛;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用治虚损虚热、自汗盗汗。两方在临床上合宜而施,每能效如桴鼓。
案例8:许某,男,7岁。住院号:。
患儿脘腹疼痛时作,饮冷更剧,便下间隔,舌淡无苔,不思纳食,其脉沉弱。显系中土虚寒,宜小建中汤。以桂心2g,炙甘草3g,白芍12g,生姜2片,红枣3枚,饴糖30g(冲),淡附片6g,6剂后腹痛全瘥,大便通下,纳食已动,舌苔薄润。原方去附子,加木香3g,调治而平。然至夏日,又因恣啖冰饮,腹痛复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仍以小建中汤加吴萸6g、焦白术9g、木香3g,旋即安和。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桂枝类方的机会很多。尤以小儿肌肤柔弱,肺脾不足,易见营卫失调、气血不足,宜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使用。吴鞠通有云:“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也。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桂枝汤正是如此:方内桂枝、生姜,祛除风寒,扶卫暖中,寓有少火生气之意,甘草、大枣、白芍,酸甘生津,养营安内,而有资助化源之义。且汤内四药,每作调味之用,为脾胃之气所天然适应,而小儿服时不感其苦,亦一长处也。故本方及其类方能切合小儿阴阳俱稚而又生机蓬勃的体态,此亦是个人长期观察以来而有所点滴体会者。
今天没有划重点
文章内容部分摘自《海派中医董廷瑶临证撷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封玉琳等。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阅读:
中医思维很重要——刘方柏基于临床病案谈如何治疗疑难重症
芍药甘草汤的新用途——四川老中医宋加太老先生临证经验
肺间质纤维化痰热盛者可用千金苇茎汤——学习高荣林老先生经验
秀发片片落下,吃点丸药吧——名老中医谈脱发治疗
筚路蓝缕倾情杏林——记录我导师刘平教授的中医临床与科研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