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例临床医生的久咳案说中医大夫与中药行

前言:

自从中医中药学科分家以后,学院出身的中医师门大多不懂中药品种、鉴别、购买的知识,造成了临床上很多“方对药不对”造成失手结果,错误反馈、使医生们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迷茫。

讲案子

患医院的医生,也是某知名专家的弟子。咳嗽5年不愈,访遍其能找到的名医,最多见效缓解,却未曾见愈。因朋友推荐,延余诊治。

患者见到我时,自述白黏痰极多,可吐出,背畏寒喜暖。偶有心悸,不适感上至咽喉下至胃脘,似刺痛或空虚感无法形容。院内检查咽后壁多发滤泡,曾以长针刺破放血治疗,余检查如常。

察色按脉,见其舌体宽而薄,苔若秋霜,铺于舌上,其间红点小而暗,零零散散似星点。舌下血络如蚕丝,不多,不少,如视渔网,少于蛛网。主脉如霜白遮盖。其脉沉而不迟,细涩弦六部皆见,左尺微浮,按之如逃兵,触之即退。旁参六末,心中了然,遂取笔疏方如下:

医院药品质量尚可,只是代煎尚不可靠,余亦认为如此方便且便宜,医院用医保取药自煎服。半付后,热贯周身:

2付后症减:

后面是练功内容,不再展示~

为什么患者服同一副药,两副药,四次(患者称剂),患者口味如此差异?这其中的道理需要讲其它几个故事才好说明了,留到以后说~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57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