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最拉轰家庭1家6个民族口人
张晋夫(阿那多利)一直把中俄后裔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当作自己的使命,他精心筹备了8年。
于是,张晋夫来到阿勒泰,拍摄《永久的回忆》,一个讲述汉、俄、满、维、哈、蒙6个民族,将近多口人组成的大家庭的故事。小时候听姥姥说过去的故事,长大后听妈妈讲陈年的往事,再后来自己也慢慢融进了流逝的时间里。
作为当年中国红鹰团战士张国雄的后裔,有俄罗斯血统的张晋夫(阿那多利),把中俄后裔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当作自己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他精心筹备了8年。
《最后一公里》通讯员樊琴青河报道
“姥姥想家想疯了,她是带着不甘离开人世的,这些都深刻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也是我拍摄《永久的回忆》原初的动力。”张晋夫说。
张晋夫在白桦林构想场景
故事背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中俄联姻一战以及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近45万西伯利亚的旅俄华工、华侨被无端卷入了战争。在腥风血雨中,华工们组建了一支中国团,他们以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浴血搏杀、视死如归,演绎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留在当地,与俄罗斯姑娘组成了家庭,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婚姻。
年前后,由于前苏联的政治原因,数以万计的俄罗斯妇女被迫背井离乡,与她们的中国丈夫被遣返到中国新疆。她们在塔城、乌鲁木齐、阿勒泰、伊犁、昌吉等地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目睹了黑暗的旧社会,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参与了自治区的各项建设。
中俄第三代后裔杨春娥生活在由俄罗斯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六个民族组成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近人,是标准的跨国界、跨民族大家庭。纪录片的序幕,就是全家人回家给80岁的妈妈靳玉珍(俄语名字叫瓦丽娅)拜年,由此展开一段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一家人长期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感人故事。
张晋夫(左)和80岁瓦丽娅(右)
美丽的俄罗斯姑娘被中国小伙吸引《永久的回忆》的前期准备,张晋夫是从研究自己的家庭历史开始入手,后来延伸到周围俄罗斯人的命运和历史,之后又扩展到探寻整个新疆和中国境内俄罗斯人的历史和命运。
除了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查找资料,张晋夫更专注于实际地走访,在逐一的走访中,他时时为中俄后裔的命运而牵动,常常被感动地流下热泪,随着采访的深入,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张晋夫不断自加压力。
“在一幢阿勒泰老式的楼房里,我的采访对象张金花给我回忆了母亲都夏和父亲的过去。”张晋夫说,“美丽的俄罗斯姑娘都夏被中国小伙深深吸引,从此演绎了跨国的恋情,组建了家庭。后来都夏与丈夫一起来到中国,开始异国他乡的日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俄罗斯……”
中俄后裔门谈及父亲母亲的爱情和及生活,他们满含着温馨和甜蜜:王玉芳老人兄弟姊妹总共七人,年母亲带着四个孩子回国,而父亲则带着剩下的三个孩子留在了中国,之后家人便再没有团聚过。年父亲离世,在弥留之际口中一遍遍的念叨着母亲的名字。改革开放之后,两国关系好转,王玉芳老人出国探亲,那时她的母亲却刚刚离世,母亲在弥留之际也一遍遍的念叨着父亲的名字。
因为战争,他们的父辈身不由己被卷入了浩劫,由于战争和饥荒,那一辈人无奈的背井离乡走上了闯关东或走西口之路。战争让老一辈与苦难结伴,并衍生出了世界近代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大规模跨国联姻。
这个家庭有汉、俄、满、维、哈、蒙六个民族将近多口人,是跨国界、跨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白桦林里不变的等待张晋夫率《永久的回忆》剧组一路宣扬大爱精神,弘扬着跨越民族跨越国界的主旋律,播撒正能量。
《永久的回忆》剧组和采访者留影
除了纪录片,张晋夫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组织这些俄罗斯母亲们到红场去,接受普京的约见,一起在哪里跳一曲踢踏舞,亲吻着俄罗斯的大地,让游子找到心灵的皈依。那将是一个圆梦之旅,令无数中俄后裔迷醉。
有人说,白桦林象征着爱与和平,也是爱情的象征。在北方,一场大雪落下,梦想铺展到远方,走进阿勒泰白桦林里,光洁的枝干上露出一双双多情的眼睛。克兰河水哗哗流淌,奔流不息,这片土地承载着多少俄罗斯人的命运,还会带走多少人的故事。
期待《永久的回忆》的面世,它带给我们感恩、感动和震撼,这是精神的财富,与和平的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