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三宝ldquo佛手柑rdquo
潮汕凉果老香黄(也称老香橼、佛手香黄),是用佛手柑(也称五指柑、蜜罗柑或福寿柑)的果实腌制而成的,因其药用价值显著备受潮人青睐并享誉海内外。
由于老香黄形状恰似佛手,既有美感且药效又佳,很早以前在潮汕民间就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
远古时候,潮汕地区北隅有一人家,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母亲年老多病,胸腹胀痛,终日双手抱胸,苦不堪言。孝顺的儿子为给母亲解除病痛,四处求医寻药不果。后来他听说五指山上有个指尖峰长了一种能治其母之病的药果,但又不知其具体形状、模样。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那座险峰,突然间发现不远处有一满头白毛的老猴,双臂抱胸,不时喘气,不一会那猴张眼四处寻觅,后走近峰端上的一株果树,上前摘下树上的果子往嘴里送,不一会便见其气色大有好转。这个孝子断定此果必是他母亲所需要的那种药果,便快步上前。只见那树挂着的果子形态各异,握着如拳,伸之似指,色呈金黄,其味清香扑鼻,于是他将果子摘下来,飞快跑回家,拿给母亲试服,果然见效。
服了数月之后,病状消退。他们母子十分高兴,商量着用这种药果的种籽在平地培育出新的果树并结出果子,用以治疗患有同样疾病的乡亲,并将果树取名为“佛手柑”,进而又制成老香黄,四时贮放,以供保健疗疾。
由于佛手柑所具有的独特药用价值,因此明代以来,潮汕乡民就懂得以其为原料来制作老香黄,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腌制的科学流程和经验做法:切块(以棱为块)——腌盐(用盐腌之入里)——晒干(去掉水份)——炊熟(除菌变软)——浸糖、甘草(腌之透里,吸收糖份和甘草液)——再晒干(多次反复)。
整个流程的周期从生到熟需要相当时间。通过这种精工细作式的腌制过程,进一步开发、提升老香黄的药用价值,使之具有增进食欲、理气化痰功效,可治胃痛、腹胀、呕吐、嗝噎、痰多咳喘等疾病和解酒舒气等功效。因此老香黄成为潮人家庭必备的药用凉果,且久藏不坏,愈久药效愈佳。
“老香黄”原材料是药用植物佛手的果子,大则几斤,小则几两。潮人泡制它时,加蜂蜜,加药材,制作工序繁多。几腌几制,陈封瓦瓮中,直至其油亮漆黑,状态绵绵如膏。切一片泡茶,可治咳喘,理气和胃。一踏入潮人开的凉果店,“老香黄”特有的佛手陈香令人回昧。
“老香黄”制作日子越久身价愈高。一块所谓十年的“老香黄”其价达百元真是比海鲜还值钱。
一株佛手,一世佛缘度人难下指,合掌即传心。——清·王士祯
“佛手”常青,果实金黄,象征吉祥,历来就有“果中仙品,世间奇卉”之美誉:其果形状如纤手,或握或伸,千姿百态;成熟后,色泽金黄、油亮,香气馥郁,闻之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
佛手似乎与生俱来带着一丝仙气,关于佛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金华山下,住着母子两人。母年老多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孝顺,四处求医,无效。一夜梦见一位美丽姑娘,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玉手样的果子,母闻后病愈。醒后母病依旧。于是,孝子决心找到这种果子。他翻山越岭数日,筋疲力尽,正坐在岩石上小歇,忽听一只青蛙叫着说:“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孝子次日照此办理。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梦中姑娘飘然而来,说道:“孝子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明代高濂在其万历间所著《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中,专门提及“香橼盘槖”:“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官哥二窑大盘,或青东磁龙泉盘、古铜青绿旧盘、宣德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把摆香橼当做一件要事,并罗列了各种适合置橼的大盘,还特别说明数量要十数头以上。《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探春的秋爽斋,“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是大盘堆放。这在明清绘画中常可见到。
乾隆燕寝怡情图大盘堆放佛手十数只
北方有钱人家冬日住房室内烧有地炕,温暖宜人,这时再摆设腊梅、水仙等岁朝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至少延续到几十年前,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这两种闻果时说:“这东西放在哪儿呢?或是上房大八仙桌的正当间儿,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要摆这个东西,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还得一周整盘换一次。
不过北方毕竟不是这些果子的产地,其价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说香橼“或将至都下亦贵之”,《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说到童奶奶和童七商议如何巴结陈公公时说,“我听说佛手柑到了,你买上四个好佛手柑,再买上他一斤鲜橄榄,你送了去”,童七“连忙走到福建铺里,一两八钱银买了四个五指的佛手柑,又鲜又嫩,喷鼻子的清香;一钱二分称了一斤橄榄”。一斤橄榄不过也就一钱二分,当时福建铺子中售卖的佛手,四个的售价居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块,这对于水果来说简直是天价了。要购买大量的佛手、香橼摆设,只闻香气而不食用,并且还要定期更换,并不是一般人负担的起的。所以一般普通使用,其实还多是摆放三两个而已。
衍圣公夫人燕居图中桌旁的佛手
另外,在晚明文人眼中,堆放如山的闻果似乎也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文震亨在其崇祯年间所著的《长物志》器具卷中,特别抨击了几十年前《遵生八笺》所提倡的大盆堆放法:“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槖,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崇尚以少为美,甚至认为摆一头两头就足够了。不过文震亨向来鄙夷市面上流行的作风,由此也可反见当时风气
闺中摆放腊梅、山茶、水仙、灵芝,以及佛手一只,典型的冬日陈设
在明清风俗画、宫廷画中,佛手和香橼是非常常见的室内陈设,可摆放条案上,可单独摆放香几上,可置于榻上小几,或直接摆在罗汉床一角,甚至床帐中如首图。另外在清供陈设和清供图中,放一两头佛手也是常见的做法,而佛手因为其音通福,还和石榴、寿桃一起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
王敦煌说,北京冬日摆佛手、香橼,往往只二者选一,并以佛手为上,“作为闻香用这两种果子均可,但是实际使用只选其一,很少有人同时使用的。其中佛手优于香橼,所以一般来讲有了佛手就不用再买香橼了”。不过这可能是晚近的讲究,大概怕两种香气混扰,早先似乎并无此说法。成书于清嘉庆初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里边讲到一处禅房陈设,“当中堂屋,迎面放着一张紫檀八仙桌,……右边是个白玉盘,相衬着三个大香橼、两个佛手。”《扬州画舫录》描述“华祝迎恩”陈设,也说“旁用地缸栽像生万年青、万寿蟠桃、九熟仙桃及佛手、香橼盘景”。。著名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屏》之中的“裘装对镜”,榻上所置,也是香橼、佛手同盘摆放。
海派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