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相关用药
腹泻是消化道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运动等功能障碍,使消化液分泌量增加,食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量减少和胃肠蠕动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性状稀薄水分增加,排便次数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常见治疗药物应根据病因而定,感染是腹泻的常见病因,常用药物按其作用原理可大致分成几类:
一、吸附药与收敛药
①蒙脱石其作用机理为:覆盖消化道黏膜,加强粘膜屏障,并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防止有害因素对肠粘膜的侵害。
此类药品多适用于儿童水样便等情况,同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用量过大导致便秘,大便干结的产生。
在应用此类药品时多搭配益生菌调节剂,防止出现有益菌大量流失导致菌群失调的现象。
②药用炭片能吸附肠内有害物质。用于食物中毒、腹泻、腹胀气等。
药用炭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在有机磷等的中毒解救过程中也频频出现,但它在服用时会大幅影响维生素、抗生素、洋地黄、生物碱类及消化酶类等药物的吸收,在服用其他药物时建议间隔1-2小时。
药用炭在服用后会产生黑色样大便,这与它的本身颜色和强吸附性有关,是用药后的正常现象。
二、抗动力药
①匹维溴铵选择性胃肠道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选择性的抑制钙离子流入肠道平滑肌,从而达到良好的胃肠道解痉作用。
此种药物对食管和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在口服时严禁嚼碎或掰开,宜在餐时或餐后用水吞服,同时保持上半身直立。
②地芬诺酯人工合成阿片衍生物,减弱肠道蠕动,提高肠张力,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
此类药物多与阿托品合并制成复方制剂使用,服用时多有嗜睡、肠梗阻、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产生。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严重,临床现已很少使用。
③洛哌丁胺对抗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延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促进水、电解质及葡萄糖的吸收。
此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临床上应用其他止泻药效果不显著的慢性功能性腹泻,同时用于回肠段造瘘术后患者的排便控制。
三、微生态调节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屎肠球菌和枯草杆菌等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各种肠道不适,相比于成人,儿童腹泻更应重视补充此类有益菌。
其原理为通过直接补充胃肠道中的正常生理菌丛,抑制致病菌,以调整肠道内菌群的失调情况,从而达到辅助治疗腹泻的作用。
此类药物虽然应用广泛,但在腹泻诊治过程中多为联合其他药物使用,非医嘱情况下,腹泻不宜单独应用。
此类药物通常为活菌制剂,不宜接触高温环境,因此在水溶或冲服时水温不应超过40℃。
四、抗生素
药名
作用原理
呋喃唑酮(痢特灵)
适用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小檗碱(黄连素)
用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缓解肠道痉挛,恢复正常的肠道运动功能。
头孢氨苄
适用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痢疾杆菌感染。
氨苄西林
适用于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
吡哌酸
用于革兰阳性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肠道感染。
通常情况下腹泻时并不建议盲目使用抗生素,而是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期在最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少的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五、补液
①各类电解质注射液及口服补液
此类药物包括多种规格的葡萄糖和氯化钠,以及钠、钾等电解质大输液。同时拥有口服条件的非严重脱水的腹泻也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等。
腹泻尤其是急性腹泻病程中,通常伴随着人体水、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因此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和电解质,防止或纠正腹泻导致的脱水是急性胃肠炎的标准治疗方法。
②维生素及矿物质
此类药物包括维生素A、叶酸、镁、锌等。
腹泻脱水的同时伴随着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尤其在呕吐严重等饮食条件缺乏时,每日或每几日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不可或缺。
止泻对症是关键,很多情况下,腹泻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致病菌及毒素。因此不应盲目止泻,病因治疗才是根本,盲目使用可能掩盖病情影响诊断,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王方龙、吕明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zysx/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