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阿勒泰市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
“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戍边”——在祖国西北部绵长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位护边员,他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的边防筑起一道坚固屏障,他被誉为流动的哨兵、生命的界碑,他用36年的坚守、用最质朴的爱国情感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他就是阿勒泰市红墩镇比铁吾尔格村护边员玛木尔?阔克赛根。?年4月,玛木尔?阔克赛根出生在一个平凡的牧民家庭,自从他记事开始,就跟随父亲一边放牧一边巡边,继承了哈萨克族牧民守边的光荣传统,能当一名护边员一直是玛木尔?阔克赛根的理想。父亲放牧时经常给他讲起边境的故事,年幼的玛木尔?阔克赛根不懂得父亲爱国爱边境的情怀,但他把父亲讲过的每一句话深深地刻在心底里。他说:“我常听父亲说,我们脚下的热土,是父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打下来的,需要我们子子孙孙世代守护,所以,当一名护边员是我从小的梦想。”?年,玛木尔?阔克赛根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放牧。直到年,红墩镇边防派出所要在辖区招收护边员,心怀理想的玛木尔?阔克赛根便主动到边防派出所申请担任护边员,多年放牧巡边的经验让玛木尔?阔克赛根对边境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加上他对成为护边员的强烈要求,他如愿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护边员。得知成为护边员后,玛木尔?阔克赛根兴奋得几个晚上都没有睡着觉。玛木尔?阔克赛根负责巡视的区域是中蒙边境三个界碑间15公里的边境线。这里地处阿勒泰高原山区,海拔多米,地形十分复杂,紫外线强,暴风雨天气多,氧气不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可他就这样赶着牛羊群,日复一日的沿着边界线巡逻放牧。巡边工作枯燥无味,大多数时候只有牛羊群陪伴,但玛木尔?阔克赛根从未想过放弃。巡边时,马鞭子、望远镜、红油漆等都是他随身携带的物品,看到铁丝网破损了,他就会用钳子修一修;发现界碑上的字褪色了,他就会用油漆把“中国”二字和界碑号描清晰;看到界碑脏了,他就会用干净的抹布认真地擦了又擦。?年8月的一天,正在边境一线巡逻的玛木尔?阔克赛根看见山下走来一个陌生人,举止行为十分怪异,有着多年护边经验的玛木尔?阔克赛根敏锐地察觉到此人可疑,于是他悄悄地从一条长满了荆棘的山谷走出去,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边防派出所报警,并与边防干警一同制服了可疑人员,经查,该可疑人员为边境在逃嫌疑人。在随后的日子里,玛木尔?阔克赛根先后多次协助边防派出所抓获、堵截准备偷越边境的犯罪嫌疑人。有人说玛木尔?阔克赛根担任护边员是为了图报酬,才那么拼命地干,可是又有谁知道,担任护边员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年9月中旬就开始大雪封山,两个月前牛羊遍地的热闹情况,仿佛一下了就被冰雪冻结了,人烟稀少了,只有寂寞和孤独相伴,玛木尔?阔克赛根仍然是风雪无阻,陪同派出所的干警,在风雪中蹒跚的巡查着边防线,饿了啃口馕,渴了吃口雪,多年来玛木尔?阔克赛根就是这么一直坚守巡逻在边防线上,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护边职责。?玛木尔?阔克赛根自担任护边员以来,风里去雪里来,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磨破了多少双鞋。为了防止发生人、畜越界产生纠纷,他多次与亲朋好友发生矛盾。6、7月份是夏牧场放牧时节,村里的邻居、亲朋好友都会到边境一带放牧,人多、牛羊更多,为了看好牛羊,保证不跨越任何警戒线,玛木尔?阔克赛根总是“严防死守、铁面无私”。有时他的亲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玛木尔?阔克赛根小题大做,不近人情,那么好的草场不让放牧,不就白白浪费了吗?为此还会和玛木尔?阔克赛根发生争论,然而玛木尔?阔克赛根坚定坚决守好自己的“防线”,他常说:“无论何时,我都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有人问他:何必那么认真呢?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睁只眼闭只眼不就行了。玛木尔?阔克赛根非常严肃的说:“正是亲戚才要严格遵守规定,任何人都不能越雷池半步。”慢慢地大家开始理解和认可了玛木尔?阔克赛根的做法。正是在玛木尔?阔克赛根努力坚持下,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人畜越境的涉外事件。?
(资料图)
玛木尔?阔克赛根在护边过程中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一致好评,每年他都会被村委会和乡政府评为“优秀牧民”“优秀护边员”,年玛木尔?阔克赛根荣获地区“优秀护边员”称号。对于一生护边,玛木尔?阔克赛根坚定地说:“如果有来世,还当一名护边员,还要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护边员就是一个哨兵。玛木尔?阔克赛根的毡房就像边境线上的哨所一样岿然不动,在高原中守卫着祖国的边境线。正是有了像玛木尔?阔克赛根这样无私奉献的护边员,才有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阿勒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韩玲)责任编辑:谢平刚
初审:刘佳
审核:王玉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