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赞臣阴虚喉痹证治
阴虚喉痹证治
喉痹在《内经》中早已有所记载:“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临床症状主要为咽喉色红作痛,痹塞吞咽不利等,一般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为风热喉痹、痰火喉痹等;慢性者多为阴虚火旺引起的“阴虚喉痹”。在治疗上,前者以疏散风热、化痰泻火为主,易于治愈,而后者则以养阴利咽为主,症情缠绵,临床尤为多见。阴虚喉痹大都得病时间较久,症状有轻有重,故务须根据具体症状分别论治。现就本病症的发生原因和辨证以及治疗方药分述如下: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二:一是由急性喉证失治,迁延日久而成;二是由于身体其他部分病变,致阴分内亏所致。日久不治导致阴虚,阴虚则火旺,形成喉痹,彼此相互为因。在诱因方面,往往由于多言语(或歌唱)、吸受尘埃、高热工作、长期失眠、嗜食辛辣之品等,而以多言诱发者为最多,故本病常与职业、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有关。
辨证与治疗
喉痹有咽部红肿(肿)干燥作痛、痰结、胸闷、咽喉堵塞感(或梗塞感)、声音嘶哑等五个基本症状,而其中以咽部如由物梗塞肿红干燥作痛为主症。这些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辨证,考虑治疗法则。
1、咽红干燥作痛
喉痹患者的咽部常为隐红(即暗红色),新感风热或胃肠积热者,亦可见鲜红而肿。无论其色隐红或鲜红总属于火。不过隐红色属虚火,鲜红色属实火,不能等同视之。凡咽喉隐红属于阴虚火旺者,治宜益阴清火法,药用玄参、麦冬、细生地、白芍、天花粉、石斛之类;若兼有便艰者,加用桑椹子、制首乌之品。咽喉鲜红往往只是喉痹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可先用挂金灯、山豆根、丹皮、赤芍等药;暴感风热者,酌加薄荷、蝉衣、牛蒡子;鲜红甚者,用黄芩、知母、黄连等苦寒泄热;便秘者加芒硝,与治急性喉症的方法相仿,一俟鲜红消退,急性症状过去之后,仍用益阴清火之法治疗。在观察咽红的同时,还须注意观察分辨咽喉、上腭哥窖纹和小瘰之色泽。一般说来,纹粗而色鲜红者,往往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细而色暗者,为虚火无疑。小瘰细而色红,密布上腭及咽喉者,属虚火上炎;小瘰形大,斜视如水晶泡状,又属痰湿互阻。此外,在喉痹日久之后,往往出现咽底壁结节和舌下经脉显露。结节有大有小,色有红有淡。色红而肿者为火盛,色淡而肥厚者有痰湿;形高突者属实,形扁平者多虚。舌下经脉色紫而暴露者为瘀热。
咽部干燥作痛之症,轻者饮水之后略有减轻,重者即使多饮亦不能改善,每于午后及夜间为甚。此为津液不足之故,多用生津之品。这类药物固然不可确少,但尚须结合以上咽部鲜红或隐红的情况参用清热、泻火、益阴之品;还须进一步研究其所致之由。盖津液之生成,影响津液耗损的原因,均与脏腑功能有关。津液来自水谷,水谷入胃,化为精微,经脾气之输布,上行于肺而灌溉全身;肾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这样不断贮藏、不断给养,循环往复,以维持脏腑生理功能之正常活动。倘若脾、胃、肺、肾有病或功能失常,即会影响到津液的盈亏。又心肝火旺,亦可消烁津液。因此,治疗喉痹咽喉干燥作痛之症,除用一般的益阴生津药物外,并宜随症加减而治之。如兼见饮食不馨,食后脘腹满闷或大便溏泄等脾胃不健的症状时,即参用土炒白术、淮山药、孩儿参、茯苓、采芸曲、扁豆衣、莲肉、芡实等,以悦脾和胃,使之输化功能恢复正常,津液得以上承,则咽干自除。对阴虚脾胃虚弱的病例,宜用甘寒益阴的药物,不宜用滋腻和苦寒之品,以免碍胃。如语声无力,动辄气喘的肺气不足的病例,可加太子参、百合、玉竹以益其肺气;如腰背酸楚、遗精、小便余沥不尽,甚则遗尿的甚亏病例,则用制狗脊、山茱萸肉、益智仁、菟丝子以益肾固本;如头目晕眩,两目红丝缭绕的肝旺病例,则佐以白芍、橹豆衣、白蒺藜、天麻等柔肝益阴;兼有心悸忡、自汗、夜寐不宁等心气不足的病例,可配用五味子、浮小麦、北沙参、麦冬等以养心气。总之,治咽干不能单用益阴生津药物,以见症治症为事,必须溯本寻源而治其本,才能使津液的生化输运恢复正常,根本改善咽干症状。
2、痰粘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多常责之于脾阳不足,脾气失运。但在喉症方面,并不尽然。喉症见痰粘者,总不外肺中热郁;同时尚须结合观察咽部色红程度来判断郁热之轻重或属虚实。在用化痰药时,温燥药必须慎用。若川贝母、象贝母、杏仁、地骷髅、海蛤粉、橘白络、黛蛤散等可作常用之品;如属暴感风热,咽部红肿而痰涎多者,则用蝉衣、僵蚕、牛蒡子之类,以祛风清热而化瘀;若见舌苔粘腻,咽燥不甚者,则酌用二陈汤(但仙半夏用量不过6g)。当然,属于脾阳不足的病例,亦须顾及脾阳,不可一概而论。
经验验方
编辑
一、珠黄青吹口散
功能:清热解毒、涤痰、利咽。
适应证:烂喉痧、喉癣、喉蛾、喉痛、喉风、喉痹等病证。
方药组成:薄荷3g石膏3g水飞人中白3g西瓜霜3g老月石3g天竺黄3g川黄连0.21g生甘草0.21g飞青黛0.21g珍珠粉0.9g犀黄0.6g大梅片0.21g
制法共研及细末,过筛。
用法吹咽喉部,每日2~3次。
方解本方用犀黄、珠粉、西瓜霜、人中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均为利咽要药,配用石膏、青黛、川黄连、生草清热泻火,故本品清热解毒作用较为显著。更有薄荷辛凉利咽,天竺黄、硼砂清热豁痰,故对热毒壅盛,痰涎结滞,咽喉重症有清热解毒涤痰、利咽的功效。
二、解毒中白散
功能清热解毒、祛痰、收敛。
适应证烂喉痧、烂乳蛾、喉疳、疼痛等病症。
方药组成煅人中白3g飞青黛3g蜂儿茶6g雄黄0.6g马勃粉0.6g煅轻元灰0.9g月石3g冰片0.9g
制法除冰片外,先将蜂儿茶置于石灰甏中化解;再与各药共研极细过筛,然后和入冰片研匀。
用法用药粉少许吹入患处,每日2~3次。
方解本方用煅人中白、马勃清热解毒利咽,佐以青黛清热泻火,雄黄解毒,月石祛腐,蜂儿茶、轻元灰消炎收敛,冰片引诸药直达病所,以加强局部消肿防腐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腐收敛之效。
说明凡烂喉重症,加牛黄0.3g,珍珠粉0.3g,咽喉不烂肿者加芒硝3g以消肿,并能祛除痰涎。煅轻元灰,即灯心草煅炭存性。制法:用灯心草浸在清水中片刻取出,再置入淡竹管内,两头封固,外涂湿泥土约3~4分厚,放在炭火炉上,烧至泥土发红,即取下退火,去掉泥竹即得。
健康与财富交流平台聚集了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的爱好者,如果你也对中医养生保健或者中医文化有兴趣,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wpjc/7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