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杂病论治
编辑推荐语
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姚可敏教授的宝贵经验,早年撰写,新近整理发表。
姚克敏(-)教授为云南省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传承人,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姚贞白之女,医院院长,年被评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经期杂病论治》为姚老早年在总结家传经验的基础上亲笔撰写,是姚老几十年临床体会所得,写就搁笔后因忙于政务,未及投稿,延迟至今,现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发现并整理,在此发表,以期对本流派学术思想的完善及传承有所禆益。
行经乃妇女之正常生理,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其状如月之圆缺,潮汐之涨落,自然盈亏,循环不已。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动,故气血之盛衰、升降、出入、转枢,是维持此生理功能的源泉和动力。气血者又赖五脏之和调以生化运行。其间至要者为肝、肾、脾、胃也。肾主藏精,为生殖之根本;肝主藏血,为疏泄之权要,此两脏,为女子之先天。脾胃者,化源之主,又司统摄,为后天仓廪之要冲。气血和顺,脏腑平谧之妇女,其经至如常,经期或稍有不适,不为病也。设若脏腑生克失制,气血平衡失调,则发为经病。经病之属,如先期、后期、过多、过少、衍期、淋漓等为其常病。此外,尚有经期头痛、经期感冒、经期肿胀、经行鼻衄、经行腹泻、经期淋症等。皆因行经之际,有感而发,其症各异,而其理则同,可统称为经期杂病。辨证论治有其独特规律,此为妇人医者,不可不察也。
1.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也称“经期头痛”、“临经头痛”。
症状:每逢经期,或前或后,或行经之际,头痛即作。其位或于头角,或于前额,或于巅顶,或于眉棱、目框之部,甚则牵引颈项不适,或偏于一侧疼痛,剧则伴有恶心、呕吐。兼症中,常伴随出现头昏,眩晕,目花,心慌,情绪不稳定,失眠,多梦,或腰痛,腹胀,乳房胸胁胀痛,或疲乏无力,肢软等。轻者经期一过,即减轻或自愈,但多数患者需服药,以达缓解。此病缠绵迁延,轻则数月,重则经年,甚至有人服止痛剂成瘾难断。借鉴西医诊断多属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之类。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妇女,其中以生育期或更年期为多见。
头痛为本病之见症,但却是标症;而行经和因行经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则为本病之本。
头者人体之首,居最高位,为清阳之府,当保持清静光明之常态。又足厥阴与督脉皆会于此,若风、阳、热上犯,或浊气上逆,清气不升,清空被扰,则将如经云:“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而邪气自来,必有所因,探源本病病机,皆由临经之期阴血下注,肝血偏虚,厥阴、督脉失于濡养,并使全身阴阳、气血之升降、调节失于常度。如从阴阳论则阴虚而阳浮无制;以脏腑论则肝失濡养,风阳上亢,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虚实论则属下虚而上实。总之,妇女经期中,其机体的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下虚上实,阴虚阳浮,水虚木旺,升降失司,此即病之本也。在此基础上,或更因风、寒、冷、热的刺激;或因忧郁思虑,烦劳损伤;或兼挟痰湿瘀滞;或重伤气血津液,都可加速其下不潜上、上不制下的病机,而成本病的激发因素。只要这个病理改变一天不消失,不平衡,则经行一番,头痛一番,成为规律性的发作。
根据经期头痛这一病变特点,故在治疗上,与其他头痛的治疗应有原则的不同。姑立养阴柔肝,滋水涵木,柔润经络,调节升降,以和阴阳为本病治疗原则。再灵活配合祛风清热、温经、活络、化痰、安神、潜阳等法以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是掌握好“治标与治本的用药,进退轻重要有分寸,要善于辨证用药”。
下面重点介绍以四个常用方为中心的临床辨证施治,系个人治疗经验,仅供参考。
1.1四物汤方药用:生地黄12g,当归15g,川芎6g,芍药10g。可普遍用于各类经行头痛。治以养血为主,脉象多细、细滑、细弦或和缓,舌淡红、粉润、红润。
辨证加减:①兼挟风邪(外风或内风)。头痛恶风,症见前额、眉、目、巅顶疼痛,颈项不适,脉象浮、弦,舌不甚红。加用荆芥、防风、白蒺藜、独活、僵蚕、藁本、葛根、白芷。本方中外风者酌减地黄,川芎可用至10g。②兼挟风热。头痛,烘热,以头角、巅顶为重,口干,烦躁,咽痛,脉弦,舌偏红,或有黄苔。加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钩藤、荷叶、炒枯芩。本方中地黄用生地黄,当归用量在12g以内,或醋炒。③兼挟肝风。头痛,面潮红,痛如鸡啄、物击,咽干,烦躁,肢麻,耳鸣,脉细弦,舌红。加用钩藤、羚羊角(山羊角)、云母石、珍珠母、生牡蛎、玉竹、黑芝麻、地龙、桑枝、石决明、天麻。④兼挟瘀滞。头痛,痛有定处,或如锥刺,目胀,面晦,脉弦滞,舌紫黯。加用失笑散、丹参、泽兰、郁金、香附、益母草。⑤兼见阴虚、肾虚症状。头痛,眩晕,目花,耳鸣,腰痛,口干不饮,脉细数,舌红。加用桑寄生、杜仲、麦冬、女贞子、黑豆、枸杞子、何首乌、沙苑子。⑥养心安神药物: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合欢皮。
1.2逍遥散方药用:薄荷6g,醋炒柴胡10g,当归15g,杭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专用于血虚,肝脾不和,郁热上犯清空之经行头痛。
辨证要点:头痛,隐隐发作,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痛在眉棱、巅顶,或头角,或偏于一侧,情绪烦躁,易怒,或抑郁不欢,胸闷太息,乳房胀痛,手足烘热,腰痛腹胀,或乍寒乍热,或兼有脘闷,纳少,多梦易惊,月经衍期,行而不畅。脉细弦,舌红,苔薄。
辨证加减:①郁热偏重。头痛加重,咽痛口苦,烘热,舌红,苔薄黄或黄,脉弦或兼数。加用牡丹皮、炒栀子、黄芩、竹茹。本方中当归减至12g以下,白术减至6g。②兼挟风邪。头痛明显而昏眩,耳鸣如蝉,肢麻,易惊,脉弦。加用桑叶、白蒺藜、钩藤、白芷、细辛、夏枯草、牡蛎、珍珠母、川芎(用量不超过6g)。③养心安神镇潜药物:柏子仁、远志、煅龙骨、煅牡蛎、磁石。④理气宽中药物:有肝脾不调,木土不和症状者,加用醋炙香附、枳壳、青皮、陈皮。
1.3归芎温胆汤药用:醋炒当归12g,川芎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6g,竹茹6g,甘草3g。专用于血虚肝风,兼挟痰浊,循经上扰,清浊升降失调,头痛,眩晕不休,胸脘痞闷、欲吐,纳少,睡卧不宁,月经不调,脉细弦,舌红,苔薄。
辨证加减:①疼痛明显,或已有呕恶。加用川芎(加至10g)、细辛、白芷、秫米、生姜汁、赭石。②痰浊重,苔厚腻,脘闷恶心明显。加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荷叶。
1.4杞菊地黄汤药用:枸杞子12g,菊花6g,熟地黄12g,山萸肉6g,怀山药12g,牡丹皮10g,茯苓15g,泽泻6g。专用于肝血肝阴不足,或重伤精血、津液,肝肾俱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阳不下潜,头痛,多于两侧或巅顶,甚而巅顶及颈项沉重,眩晕,目花,耳鸣,少寐多梦,心悸,心烦,口干不饮,腰酸足软,月经不调,量少。脉弦细或数,舌红少津,苔薄。此壮水之主、滋水制火之法。
辨证加减:①阳亢明显者,潜镇偏重。加用生牡蛎、珍珠母、磁石、赭石、石决明。②滋肾养血药物。常用何首乌、女贞子、桑寄生、杜仲、菟丝子、当归、芍药。③祛风药物:黑芝麻、天麻、荆芥炭。④养心安神药物: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琥珀末。
经行头痛诊治要点:其一,经行头痛与其他头痛症之区别在于阴血先虚,风阳浮动,故治疗用药应以养血养肝为先。即使在选用祛风清热、化痰、活络等药物时,均以不伤阴血为前提,要掌握好数量、剂量的分寸。同时,因风阳热邪或痰浊上犯而为痛者,在滋阴助肾时,选药又不宜过于滋腻和助阳,以免助长上实之弊。其二,经行头痛,川芎是常用药,曾有报道重用至30~50g者。然此味性终辛燥,经行头痛,阴血先虚,故川芎不能不用,又不能多用,肝肾阴虚者不用或慎用,免致虚虚实实之害。其三,本病服药,应在经前一周即行,若经期紊乱者,与调经同时进行。总之,止痛仅为治标,而平素应注意补助肝血,调整阴阳,方为治本。
2.经行感冒
对经期感冒之认识与治疗,一言以蔽之,曰:“当先别营卫虚实”。此先师姚贞白老中医曾教之。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盛则营充卫固,经络通达,内外和调,出入有度,寒热不生于内,淫邪不伤于外,纵值经期失血,何虑为患?反之,若卫虚之人或营弱之体,或气血不调,或内外不和,则每至经期,气血外泄,致虚者愈虚,失于濡养,反生郁热之火;而散者愈散,失之固护,易罹风寒外邪,常此以往,循环反复,以致经行一度,则“感冒”之疾如信之必至也。
治疗之则,当以扶正为先,大异于治疗一般外感。即以营卫虚实之变化为纲,提出本病证治如下。
2.1气血素虚,营卫不足,经来数失血,营弱卫气解散,经络失养。
症状:经期或经前后恶冷,烘热(体温正常),自汗,身痛,肢体疼痛,头痛,肩酸项强。脉缓弱或濡缓,舌淡润或红润。治则:益气血,调营卫,柔经络。
方药:黄芪18g,桂枝6g,芍药12g,炙甘草5g,生姜2片,大枣3枚,桑枝15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
2.2卫气不固,表阳不足,腠理不密,肺窍不宣。
症状:行经期中,每见流清涕,鼻咽作痒,头闷声重,鼻塞流泪,呛咳,自汗,微恶风寒。脉缓或虚,舌红润或淡。治则:益气,和营,固表,疏风通窍。
方药:生黄芪18g,白术10g,防风6g,葳蕤仁10g,炒白芍10g,白蒺藜10g,苦杏仁10g,白芷6g,生甘草5g,荷叶梗10g,小枣9枚。
2.3肝血不足,营卫不和,血虚火旺,郁热内生。
症状:每至经期即感头眩,耳鸣,胸闷胁痛,情绪少欢,肢体烦痛,口苦咽干,饮不欲咽,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体温正常或微有低热),纳少神疲。脉细弦,舌红,苔薄黄或白燥。治则:养血和营,健脾清肝。
方药:薄荷6g,柴胡1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2g,杭白芍10g,竹茹6g,甘草3g,生姜2片,小枣11枚。
2.4阴营不足,虚热内生,行经之际重伤津液。
症状:经期咽干咽痛(可有咽部充血发红),口燥,甚则口疮,头昏头晕,手足心热(体温正常或微有低热),腰酸肢软无力,眠差。脉弦细或数,舌红,苔薄少津。治则:滋阴清热,生津和营。
方药: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0g,玉竹10g,杭白芍10g,当归10g,牡丹皮6g,桑叶10g,薄荷3g,地骨皮10g,甘草5g。
经行感冒诊治要点:其一,本病虽统称“经行感冒”,是以其状多有头昏,头痛,身酸痛,流涕,咽干咽痛,或恶寒怕风,烘热出汗,或寒热往来等恰似感冒之症候,但如仔细鉴别,实非外邪所致。多数患者一届经期其症自作,少数人经汛一过,其症自解,可无任何外感病史。此类患者,临床表现多种症状,但四诊特征并不突出。如虽有“发热”但肌肤不灼,体温正常,有恶冷身痛,而绝大多数患者脉象不紧不浮,有咽痛口燥,而舌苔多无黄苔,咽喉正常或稍有微红,如此种种。且这一系列症候的产生,皆因行经之时,整个机体处于营弱卫强,气血不和之状态,营弱则饮血不足,卫强则腠理不固,气血不和则经脉不利而产生。所以名为“感冒”,实则是指妇女因行经,机体产生了营卫失调之病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全身症状而言。除了这一基本情况,还应鉴别实有明显之外邪夹杂者,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诸条,治当别论。其二,谨守病机,重视调和营卫、气血为治疗本病的原则。基于上述对“经期感冒”的认识,且本病临床表现多为虚多实少,所以在订立治则、选方用药上都不应脱离这个范围,即以滋养、调和、清润为主,尤应紧扣“调和”二字。即使真正兼挟外邪,亦不宜过事发散,如辛温发表类伤营耗气,辛凉发表类遏气碍血,临床多不单独使用,即使要用,也要在配合使用养血益气和营药物的基础上适量使用。其三,营与卫、气与血的关系,相辅相成,这在治疗经期感冒一病中,尤其如此。女子以血为本,经期营血外泄,故滋养营血为第一要旨,芍药为首要之药,它如生地黄、当归、玉竹等。营血不足,卫元无依,故卫气易解散,所以益气固表也不可放弃,黄芪为首选药物,白术、茯苓、大枣次之。解表疏风类药物如桂枝、防风、白蒺藜、葳蕤仁、白芷等性平和,不伤营卫。生姜、小枣配合使用,善于和解营卫,在本病治疗中常用,性平稳而效果好。
3.经行肿胀
经行肿胀,临床颇不乏例,而医籍记载中论述较简。若以治诸水饮法,投之分利,甚则攻逐,此舍本逐末,仅取一时之快也。故仍当辨证审因,以期进一步求得对本病证治之认识,提高临床疗效。
《医宗金鉴》有言:“水之为病多喘促,气之为病多胀满”,因其病机不一也。试析本病主症,经行之际,或前或后,妇女觉肢体“肿胀”,面目发紧而浮,触诊之间,指下觉肌肤紧胀、充实,望之则皮薄、浮泽,少数患者亦有按之没指之象,此称为“肿胀”。其小便多利,尿涩者少,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心、肝、肾、甲状腺功能无阳性反应,排除营养不良性水肿,故经期肿胀者气病也。缘于经期营弱血不助气,气不运行,水津停滞,经络不达所致。其有重于头面者,有重于四肢者,有重于腰腹者,亦有全身均感肿胀,如气满者。并兼见胸闷、胁痛、腹满、气短太息、神疲身重、头昏等症,亦可有月经不调。治疗大法当以养血调气、增强运化为主。以下为辨证分型施治。
3.1血虚气滞证行经之际,血不足,气有余。血不养肝,肝失疏泄,因而郁滞不利,通达不畅。
症状:肢体肿胀,胀为主,按之肌肤坚实,多不没指,胸胁少腹胀闷作痛,头昏气短太息,小便正常,或稍有微涩,月经前后不定,或行而不畅。脉细弦,舌红,苔薄。治则:养血,疏肝,行气。
方选加味逍遥散。药用:薄荷6g,炒柴胡10g,当归15g,炒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炙香附10g,台乌药10g,枳壳10g,桑枝10g,荔枝核15g,大腹皮10g,甘草3g。
3.2血虚脾弱证血不养肝,肝脾不调,木滞土虚,运化失常,气血不行。
症状:肢体肿胀,可有轻微没指,面目浮泽,面色不华,头昏,目花,胸闷,腹胀,纳差无力,气短,或有便溏,尿正常或稍有不利。脉弱缓或滑而弦,舌质红或淡红,苔薄或腻。治则:健脾,养血,调气。
方选当归白术散加味。药用:党参15g,土炒白术10g,茯苓18g,当归10g,紫苏叶10g,炙香附10g,台乌药10g,大腹皮10g,泽泻10g,桑寄生15g,砂仁10g,甘草3g。
3.3气血两虚,脾肾不足证经行营血不足,气不得行,脾弱肾虚,无力温化。
症状:肢体肿胀,面浮,头昏,耳鸣目花,面色不华,腰酸腰痛,尿频量不多,纳差肢软,肿胀多重于经后。治则:补气养血,温运脾肾。
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味。药用:黄芪20g,当归10g,白术12g,茯苓15g,炒杜仲12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0g,炒小茴香10g,台乌药10g,陈皮10g,姜皮3g,甘草3g。
经行肿胀诊治要点:其一,养血调气,为治本病主法,调气应以和顺为主。重则伤正反成壅滞,轻则力微不行。气机调则经络通,气化复则三焦利,则肿胀自清。其二,本病实为血虚,气机不运之证。纵使有水邪停聚,也是因气化不利所致,故不能妄事分利,过利则伤正,正伤则气血愈虚,舍本求末,上工不取也。其三,养血和营、益气补肾为本病灵活配合的措施,但切忌滋腻过度,以防碍气。芍药一味虽“胀满忌用”,但本病主要病机为血虚气滞,芍药养血和营养肝,炒后去其滞性,故仍可用。
4.经行鼻衄
本病多见于少女,俗称“倒行经”。因以其血不下行,反上逆而出,且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之故也。但应与一般经期偶然发生之鼻衄(吐衄),或有五官之实质病变者相区别。
气者为阳而主动,血者为阴而主静。今血反妄动上行,升降之机失制。究其病机,皆因热盛,热伤冲任,热入营血,热入肝经,以致气受热而升动过度,血受热而离经妄行,热随气上,血随气升而为衄血或吐血。
本病之热,又有燥热、郁热之别。燥热者,多与肺有关,郁热者多责之肝。
总之,营热为本病之因,气逆为本病之变,故治疗一曰调逆,二曰清热。注意其要点是:不可妄用苦寒,以致化燥,或热退生寒,气血反凝。下面介绍笔者几个常用方剂,以供参考。
4.1四物汤加味药用:生地黄15g,醋炒川芎6g,当归10g,白芍10g,炒枯芩10g,醋炒柴胡6g,桑叶10g,栀子炭6g,白茅根15g,益母草5g,藕节10g,甘草3g。主治:肝郁化火入营,血随气升致衄,经行衄血或吐血,色红量多势急,伴头痛耳鸣,性躁易怒,乳胀胁腹痛,目红,口干苦,思饮,尿黄,经行不畅。脉弦,舌红,苔薄黄。
4.2玄麦生地四物汤加味药用:玄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地骨皮10g,赤芍10g,白薇10g,白茅根15g,侧柏叶炭15g,栀子炭10g,荆芥炭10g,通草5g,牛膝6g,甘草3g。主治:燥热灼肺,入营动血,肺络受损致衄,经行衄血或痰中带血,口干鼻燥,咽痒烘热,发烦。脉细或细弦,舌红少津,苔薄或黄。
4.3七炭散加减药用:生地黄炭15g,藕节炭15g,栀子炭10g,荷叶炭10g,阿胶12g,牛膝6g,侧柏叶炭10g。主治:吐衄多量,以清热焦苦治之,加牛膝引血下行。
经行鼻衄诊治要点:月经期间或经前连续鼻腔出血3个月以上。治疗中不可妄用苦寒,以致化燥,或热退生寒,气血反凝。
5.经行腹泻
5.1辨证分型之一血虚脾湿,运化失常。
症状:经行则大便鸭溏,腹胀冷痛,纳差,神疲。脉滑或弱缓,舌红或淡红,苔白或白腻。
治则:健脾益气,和调气血,增强运化。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米炒党参15g,焦白术12g,茯苓15g,砂仁10g,炙香附10g,炒白扁豆12g,陈皮10g,台乌药10g,炒陈仓米12g,甘草5g。
5.2辨证分型之二血虚肝郁,肝气下迫,木土不和,气机不运。
症状:经行则腹胀、腹痛,少腹急坠,大便稀溏,行而不畅,矢气,嗳气,神疲,纳差。脉细弦或弦滑,舌红润,苔薄。治则:理气疏肝,调和气血,扶土疏木。
方选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味。药用:炒柴胡10g,炒白芍10g,枳壳6g,防风10g,白术12g,陈皮10g,炙香附10g,台乌药10g,生姜2片,小枣9枚,甘草5g。
经行腹泻诊治要点:其一,中医传统认识“经行腹泻从脾治”,但从临床所见以肝脾两脏失调为主,其中尤以肝失和调,木土不和,气机下迫一证居多。这与妇女经期血偏虚,肝偏旺,木气盛,易于侮土犯胃,影响运化,所以治疗上仍当以调和气血肝脾为主。其二,经期腹泻,虽有便溏腹泻里急等症,但四诊所见并无湿热积滞,结合化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无异常,故在辨证治疗上应与一般的泄泻下利区别。
6.经行淋症
本病是指部分妇女行经之际,有规律地出现尿频,短少涩痛,尿道不适,急坠下迫,并伴有腰酸,少腹胀坠作痛等。化验检查多属正常,而症状明显,反复发作。
此属气淋之类也。因行经之际,营血下注于血海少腹,此时气随血降,聚于下焦,若升降失于常衡,则气血壅滞冲任,膀胱气化不行,而出现多种症状。此类病症,脉多弦细而无滑数,舌红润或粉润而无黄腻湿热之象,并可配合化验检查。治疗方面以调理气血冲任为要。经验方:炒柴胡10g,杭白芍10g,炙香附10g,台乌药10g,当归15g,桑寄生15g,白术10g,猪鬃草(铁线蕨)10g,淡竹叶6g,灯芯草3g,甘草5g。若绵延日久,且有头昏、目花耳鸣、腰酸、肢软等表现者,加服金匮肾气丸。
7.结语
经期杂病,无论感冒、头痛、腹泻、作淋、吐衄等均有其明显的临床特点,应与内科诸病相鉴别。
经期诸杂病,其症虽异,而其理皆因营卫气血脏腑、冲任失调所致,故治疗应紧扣这一病机,而不能妄用清、散、利、泻治法,纵有兼挟亦当勿忘养血和营之根本。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12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丁兆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wpjc/5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