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丸学习十利腰脐之气燥湿健脾,祛湿驱

白术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收,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朮。

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朮有补气健脾之效。治脾气虚弱,食少神疲,常配人参、茯苓等同用,以益气补脾,治脾胃虚寒,腹满泄泻,常配人参、干姜等同用,以温中健脾;治脾虚而有积滞,脘腹痞满,常配枳实同用,以消补兼施。

用于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白朮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用之甚宜。治痰饮,常配桂枝、茯苓等(如苓桂朮甘汤),以温脾化饮;治水肿,常配茯苓、泽泻等(如四苓散),以健脾利湿。

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白朮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可单用为散服,或配黄耆、浮小麦等同用。

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白朮有补气健脾和安胎之功、常配砂仁同用。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本草汇言》:「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朮能补之;胃虚不纳,朮能助之。」

煎服,0~5g。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白朮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朮酮,白朮内酯A、B及糖类(主要为甘露糖、果糖)等。白朮有强壮、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并能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白术

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之经。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批〕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腰脐自利矣。)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与黄同功,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吾今泄天地之奇。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肾经之症,人未有不信。肾虚者用熟地、山茱以补水未效也,用杜仲、破故纸以补火未效也,何以用白术一味而反能取效。不知白术最利腰脐。腰疼乃水湿之气浸入于肾宫,故用补剂,转足以助其邪气之盛,不若独用白术一味,无拘无束,直利腰脐之为得。夫二者之气,原通于命门,脐之气通,而腰之气亦利,腰脐之气既利,而肾中之湿气何能久留,自然湿去而痛忽失也。通之而酒湿作泻,经年累月而不愈者,亦止消用此一味,一连数服,未有不效者。而且湿去而泻止,泻止而脾健,脾健而胃亦健,精神奋发,颜色光彩,受益正无穷也。是白术之功,何亚于人参乎。不特此也,如人患疟病,用白术二两、半夏一两,米饭为丸,一日服尽即愈。夫疟病,至难愈之病也。用柴胡、青皮散邪不效,用鳖甲、首乌逐邪不效,用草果、常山伐邪不效,何以用白术二两为君,半夏一两为臣,即以奏功,不知白术健脾开胃之神药,而其妙尤能去湿,半夏去痰,无痰不成疟,而无湿亦不成痰。利湿则痰已清其源,消痰则疟已失其党,况脾胃健旺,无非阳气之升腾,疟鬼又于何地存身哉。此效之所以甚捷也。由此观之,则白术非君药而何。推之二陈汤,必多加白术所以消痰也;四君子汤,必多加白术所以补气也;五苓散,必多加白术所以利水也;理中汤,必多加白术所以祛寒也;香薷饮,必多加白术所以消暑也。至于产前必多加白术以安胎,产后必多加白术以救脱,消食非多用白术何以速化,降气非多用白术何以遽定,中风非多用白术安能夺命于须臾,痞块非多用白术安能救困于败坏哉。人知白术为君药而留心于多用也,必能奏功如神矣。或问白术利腰脐而去湿,若不在腰脐者,似非可利,胡为凡有湿病皆不能外耶?此未明乎腰脐之义也。人之初生,先生命门。命门者,肾中之主,先天之火气也。有命门而后生五脏六腑,而脐乃成,是脐又后天之母气也。命门在腰而对乎脐,腰脐为一身之主宰。腰脐利而人健,腰脐不利而人病矣。凡有水湿,必侵腰脐,但有轻重之分耳。治水湿者,一利腰脐而水即入于膀胱,从小便而化出,所以得水必须利腰脐,而利腰脐必须用白术也。况白术之利腰脐者,利腰脐之气,非利腰脐之水也。腰脐之气利,则气即通于膀胱,而凡感水湿之邪,俱不能留,尽从膀胱外泄,是白术不利之利,正胜于利也。(〔批〕利气非泻气之谓,正利其气通膀胱也。膀胱非气不行,气闭则塞,气通则开。白术利气以利水,所以必用之也。)

或问白术健脾去湿,为后天培土圣药,真缓急可恃者也。虽然人知白术益人,而不知白术之损人也。白术利水,则其性必燥。世人湿病,十居其四,而燥症十居其六。肺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肺气烁尽津液,必有干嗽之忧;胃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胃气炎蒸津液,必有口渴之虑。脾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脾气焦枯津液,必有肠结之苦。盖宜于湿者,不宜于燥也。去湿既受其益,则添燥安得不受其损哉。

或疑白术乃去湿生津之上品,而先生谓其性燥,不可治肺、胃、脾三家之燥病,吾不得其义也。夫白术生津,但能生水火既济之津,不能生水火未济之津也。如湿病宜去其湿,则燥病宜解其燥,亦明矣,乃不解其燥,而反用燥以治之,即能生津,亦为火所烁矣。况白术去湿,则内无津液而外无水气,又从何而生津乎。此白术止可治湿而不可治燥也。虽然白术性虽燥,终是健脾之物,脾健而津液自生。用润药以佐其燥,则白术且自失其燥矣,又何能助燥哉。(〔批〕性燥而润制之,白术何往不可善用乎。)

或疑白术健脾生胃,有时用白术而脾胃不能受补者何也?此虚不受补也。脾胃之气,喜生发而不喜闭塞。白术正开胃开脾之圣药,何至用之而反无功,明是土崩瓦解之象。而土崩瓦解之故,由于肾火之大败也。土非火不生,火非土不旺,脾胃之土必得肾中之火相生,而土乃坚刚,以消水谷。今因肾水既枯,而肾火又复将绝,土既无根培之,又何益乎。徒用白术以健脾开胃,而肾中先天之火已耗尽无余,如炉中烬绝,益之薪炭,而热灰终难起焰。此生之不生,乃脾不可生。非白术能生而不生也。(〔批〕无根之土,必须培火。)

或又问脾土固肾火所生,而胃土实心火所生,肾火绝而心火未绝,宜用白术以健胃,尚可以生土也。夫胃土非心火不生,而心火必得肾火以相济,肾火绝,又何以济心之不足乎。心火因肾火之绝,而心火欲救肾火而未遑,又何能救胃哉。胃既不可救,则胃无二火之生,胃气欲不亡,不可得矣。胃气既亡,而白术虽能健脾,而欲生胃无从也。(〔批〕脾土生于肾火,胃土生于心火,虽有所分,其实脾胃皆生于肾火也,故肾一绝而脾胃两无可救矣。)

或又问心、肾二火既绝,故用白术而无功,吾救心、肾之火而兼用白术,则不生者可以生矣。嗟乎。先天之火虽绝而未绝也,后天之火一绝而俱绝矣。肾中之火,先天之火也。心中之火,后天之火也。后天火绝者,由于先天之火先绝也。救先天之火,则后天之火自生。救后天之火,则先天之火难活。故救火者,必须先救肾中之火,肾火生则心火不死,肾火绝则心火不生。故欲救脾胃之生,不可徒救心火之绝,非心火之不宜救也,救肾火正所以救心火耳。倘肾火之绝不及救,而徒救夫心火,多用桂、附于白术、人参之中,欲救心以救肾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况仅用白术,又何以救之哉。(〔批〕阐发白术之义,得如许奇论,真石破天惊。)

或疑白术性燥,脾胃有火者不宜用,恐其助热也。此等议论,真民生之大不幸也。夫白术甘温,正能去热,脾胃有火者,安在不相宜。(〔批〕白术甘温,正解火热。)惟胃中邪火沸腾,不可用之以助邪。倘胃中虚火作祟,非白术之甘温,又何以解热哉。世人一见白术,无论有火无火,与火之是虚是邪,一概曰白术助火不宜用,更有疑白术为闭气者,尤为可笑。白术利腰脐之气,岂有腰脐利而脾胃反不利者乎。

或疑白术闭气,闭上焦之气也。先生谓利腰脐之气,乃利下焦之气,上下各不相同,恐未可以利下而并疑上焦之俱利也。曰∶腰脐为生气之根,岂有根本大利而枝叶不舒发之理。彼言白术之闭气者,言气虚散失者,白术能补而收闭其耗散之气也。世人错认闭字,致使白术利气之药,反同闭气之品而弃之。此千古之冤也。

或问白术阳药,能益脾土之阴,是白术自能生阳中之阴乎,抑必有藉于补阴之味以生阳也?

曰∶阳药补阳,而白术偏能于阳中补阴,是白术亦阴分之药也。白术既阴阳兼补,得阴阳之药,皆相济而成功,安在入诸补阴以生阳,入诸补阳而不能生阴哉。

或疑白术阳药,而补脾气之阴,是阳能生阴也,又何以阳又能生阳乎?夫阴阳原两相生也,阳以生阳,不若阳以生阴之速,但不可谓阳不生阳也。白术阳药,以生脾中之阴者十之八,而生脾中之阳者十之二耳。

《本草新编》

三清丸中这个白术也是最重用的三味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利腰脐之气、燥湿健脾,祛湿驱邪。

嘤咛本次的三清丸也是用的精选货,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使用其他药物不是很好的,使用这个就是非常有利的。就像jt说,脾胃比较烂的人也能很好的消化这个,就是这个原因,因为白术被重用。

其他的资料:

香港每年春天都是潮湿露重,使人感到浑身不舒畅。中医认为,湿气重会影响肝脾功能,减低消化吸收能力。中药著名的「四君子汤」温和利湿,最适合黄梅时节一家食用,而四君子汤中的白朮,更具去湿健脾和中之效。

白朮是常与云苓同用补脾平肝的中药,除白朮外,还有苍朮(又称赤朮),究竟这两种「朮」是不是等如一种,可不可以混淆使用?

在中国的古代,倒真的没有白朮与苍朮之分,都统称为山蓟或是朮。《神农本草经》将朮列为上品药,却未有注明白朮或是苍朮的分别。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方中皆使用白朮,而在《金匮要略》方中则用赤朮。率先标志了白朮和苍朮应用的不同。至南北朝,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正式提出:「朮有白朮和赤朮(苍朮)两种。」

现代医学家认为,白朮与苍朮在形态、性味和功效上都有差异,原植物也不相同,不应混淆使用。

白朮

中药白朮是菊科植物白朮的干燥根茎,表面灰黄色或是灰棕色,为多年生草本,花期在9-0月,果期为0-月。常于二十四节气的霜降至立冬时候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后烘干或晒干。白朮生长于山区丘陵地带,分野白朮及种白朮,但野生品种几已绝迹(传说在中国安徽省天柱山发现数株),现时主要为人工栽培,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及湖北、湖南等地为主要产区。据说因为临安市于潜镇所产的质量最佳,所以白朮又有于朮之称。白朮亦因炮制方法不同有生白朮、土白朮、焦白朮和炒白朮等。选购白朮,以质坚硬,不易折断,个头大,有香气者为佳。

《增注本草从新》对野白朮和种白朮有以下释义:

野白朮——甘补脾,温和中。苦燥湿。本善补气,同补血药用,亦能补血,无汗能发,有汗能止。补脾则能进饮食,袪劳倦,止肌热,化症癖。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泻,化胃经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去周身湿痹。按白朮赞云,味重金浆,芳踰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盖甚言其功之广也。肾虚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产于潜者佳,今甚难得。

种白朮——可用以调补常病之虚者,及病后调理脾胃。若生死关头,断难恃以为治。阴虚燥渴,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产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采者为佳。

由《增注本草从新》所论可见,野白朮与种白朮的功用相去甚远,不过,现时白朮都是栽种,药性与功能大致相同,价钱差异不远,市民不要相信市场上有野白朮出售。

功能

白朮气清味甘,微带辛而有黏性,入脾胃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可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自汗。

《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黑气),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现代研究发现白朮根茎含挥发油、桉叶醇、棕榈酸、果糖、菊糖及天冬氨酸,还含有维他命A及丰富铜、锌、锰等微量元素。有利尿、降血糖、抗凝血、扩张心血管作用,因有益健脾,对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及抗菌亦有作用。

医方

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面色苍白,语弱声低,四肢无力,纳呆,脉虚无力,舌淡苔白。

组方:人参、甘草、茯苓、白朮。

苓桂朮甘汤

出处:《伤寒论》

主治:痰饮病,胸胁支满,头眩心悸,短气而咳,舌淡苔白,脉弦滑。

组方: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

白朮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主治:伤寒,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

组方:白朮、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以水三升煮成一升,分三次温服。

白朮酒

出处:《三因方》

主治: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组方:白朮、酒。三碗煎成一碗;亦可以水代酒,分四次,日间三次,夜间一次。

禁忌

.白朮有扩张血管作用,但对心脏则有抑制作用,剂量过大可导致停搏。

.凡阴虚内热、津液不足、高热烦渴、尿黄便结、湿热下痢、肺热咳嗽症,不宜使用。

3.《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皆宜忌用。」

野白朮

中国近代安徽省教育人士乌以风教授在他的著作《天柱山志.药草》中形容野白朮「形蟠若龙风,产天柱峰左右悬崖者良,弋取甚难」。乌以风教授于年辞世,天柱峰(武当山主峰)上是否真有野白朮,不得而知。

苍朮

与白朮甚有渊源的苍朮虽然在古时与白朮被《神农本草经》同称为「朮」,但后世却逐渐把苍朮与白朮分开。

苍朮也称赤朮,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朮或北苍朮的干燥根茎,故而分茅苍朮和北苍朮。茅苍朮主产于江苏、湖北及河南等地,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质量最好,故称为茅苍朮或南苍朮。北苍朮因主产于北方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地而得名。研究苍朮的学者认为,北苍朮其实是茅苍朮的变种,两植物形态大致相同。在中国东北亦有所谓关苍朮,唯只能算是地区品种。《中国药典》对南苍朮和北苍朮的评价相同,而关苍朮则不列入认可应用。根据日本及韩国的研究,关苍朮的性质较接近白朮,可视作白朮使用,又或可把「关苍朮」改名为「关白朮」。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朮乃有两种,白朮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

清《本草崇原》:「凡欲补脾,用白朮;凡欲运脾,则用苍朮。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朮多而苍朮少;运多补少,则苍朮多而白朮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后世中医认为苍朮与白朮的功用虽然略同,但白朮味甘,苍木兼苦;白朮止汗,苍朮发汗。《本草衍义》认为苍朮的药用价值不比白朮低:「古方及《本经》只言朮,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陶弘景)言朮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朮为最要药,功尤速。」

《本草纲目》:「昔人用朮,不分赤、白,自宋以来,始言苍朮苦辛气烈,白朮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亦颇有理。」

《增注本草从新》:「苍朮,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止吐泻,逐痰水,消肿满,辟恶气,散风寒湿,为治痿要药。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燥结多汗者忌用。」

苍朮无毒

苍朮为中医药的健脾去湿常用中药,在0年香港曾经发生有病人服苍朮中毒个案,经卫生署追查原因,发现中毒原因是苍朮受到「莨菪烷类生物碱」所污染,并非苍朮含有毒性。市民毋须对苍朮有怀疑,但是,看中医时不妨多了解一下药物,对疾病亦有更多了解。3

莨菪烷类生物碱

生物碱(Alkaloid)是主要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按基本结构已知的可分60多类,最为人所熟悉有麻黄碱、秋水仙碱、麦角新碱。大部分生物碱对人体有毒,但很多生物碱都会对人或动物有药理反应,所以生物碱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亦有些被引进西药作止药或麻醉,甚至治疗之用。莨菪烷类生物碱有颠茄碱、可卡因、芽子碱。中药洋金花为茄科植物,全株均含莨菪烷类生物碱,被称为香港四大毒草。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jbxx/60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