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人散文故乡菱角香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否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329568.html
散文

故乡菱角香

文/农艺人编辑/磐石

秋天悄悄来,菱香渐渐浓。秋天是一年一度釆摘菱角盛期,这时农家厨房总是飘出一阵阵菱角的清香味。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河流纵横,水网密布,稻米之市,水产品丰富。菱角便是当地人的“掌上明珠”备受人们喜爱,每到秋天,农妇就忙着采菱角。菱角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对钱山漾遗址发屈出来的炭化菱所作的放谢性碳素断代测定,距今已有多年。据《菱湖志》记载:唐宝历年间(公元一年),湖州“刺史催元亮察士,宜知郡城南上肥泽,水势平缓,多淤泥,独宜菱。菱称果中洁品,惟此乡最佳且多,故日菱湖。”菱素为果中洁品,水乡佳蔬。历代墨客文人题菱的诗诸多:“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曰开”;“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菱角执笙簧,谷儿扶琵琶”;“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菱角鸡头荐晚杯,诗成不受片云催。”

“船头老翁一尺须,斗量菱角兼卖鱼。”

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杨州八怪”之一金农画过一幅《采菱图》,落款题诗云:“釆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古藉记载:“菱,六月开小白花,昼合夜开,随月转移,犹如葵之向日。”正融合古代墨客文人题:“路人菱湖探菱花,夜开昼合故性寒”。故菱花有一种风雅的名字叫“月亮花”。那种清幽雅致的水香,耐人寻味。《红楼梦》中香菱赞之“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古人赞菱爱菱之心,由此可窥一斑,也使我受益非浅也。若你不知道菱角,看菱叶飘在水上并不会知道它的果实原来是人间美食,倒会觉得是一种水草的野生入侵水面,密麻麻的绿色菱叶将河塘面占领还不罢休,叶子还叠了一层又一层,更多的菱叶从水里钻出来强占阳光。厚厚叠叠的菱叶把水面遮得密风不透,视力欠佳者猛地一见还以为那是绿色草坪地呢!此时想进入菱角的“宝地”去采摘菱角确实不易,小船想驶入其中间非常困难,只好用手拨开菱叶拉动菱茎,坐稳小船才能伸手釆摘菱角。碧波荡漾河流清,白花绿叶铺水上。少妇梢头慢划船,美女船尾忙采菱。故乡青苇般的女子划着摇摇晃晃地椭圆形的小木船均善采菱。采菱和釆桑、釆茶一样,釆撷浓酽酽的乡情,弥漫着“采菱白晰女,荡桨后复前”的古典意蕴和浪漫风情。“菱儿个个相依生,秋水有情终觉冷”。故乡妇女摘菱角时,手轻轻地拎起一簇菱叶,真是“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呀!水灵灵的菱角已如刀枪附在青绿色的叶下,弯弯的角,带着湿润的水汽。摘下一个菱角,剥开菱壳,白白胖胖的菱角肉向嘴里一塞,咕哧咕哧几口咬了,白肉溢满清凉的脆甜,清香,糅合着河塘水清妙味的菱汁在嘴中肆无忌惮地弥漫,味觉神经立即陷入一片鲜美的沼泽中。也正如秀才描述的:大菱角,像牛角,角呀尖得像利刀。大菱角,像圆宝,人们看了蜜蜜笑。少妇吃了哈哈笑,嘴巴里又咬了个“大牯牛”!清晰地记得童年时代,常跟着妈妈去釆菱角,坐在河塘埂上,拿着菱角用手一抹或对裤子上一擦剥掉壳,向嘴里一塞咕哧咕哧地吃着不歇,待大饱口褔,肚子吃得鼓鼓的,手把嘴唇一抹,满手粉碎白皙的菱角和白白的唾沫子,妈妈看见就笑嘻嘻地说,看你嘴和手搞得像猫吐似的。阿姨和姐姐们望着我的样子,个个捧腹大笑。江盈科《雪涛小说知无涯》的北人吃菱的寓言故事也漫有趣味:“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士亦有此物否?答日: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此寓言故事是说: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长江边保旱圩塘亦留下“绕城菱莲一千顷,三秋菱歌满街头”的盛景。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映红了釆菱人喜悦的脸庞。刚采摘上来的新鲜菱角,红边角上翘,像采菱少女的红唇,俏丽可爱。采菱河塘里一对帅哥美女,边手不停地翻菱蔓或釆菱,嘴里对唱流行歌曲《釆红菱》:(男)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心得呀得妹有情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一条心(女)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釆红菱得呀得妹有情得呀得郎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心相印(男)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嘿看分明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女)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嘿看分明一个你呀一个我就好像两角菱…………釆菱妇女听到帅哥美女洪亮而柔和的声音,对唱着《采红菱》歌曲,个个都喜笑颜开地说,唱得动听欲耳,欢迎再唱一首。帅哥美女的脸像苹果似的红润,微笑着默默地点头。接着他俩合唱,桃花红来杨柳青,清水塘里栽红菱。姐栽红菱郎栽藕,红菱牵到藕丝根。采菱姐妹们边赞口不绝说,唱得动听而美优。很使劲地鼓掌。

釆的菱角次曰村姑,把嫩、老菱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带把秤,挑着一担菱角去集市或走街串巷,用那清脆的叫卖声晨露一般流转在空间。买回嫩菱角,去壳生食,像荸荠,嫩如雪梨,脆似香藕,嚼一口,满饱口福,正如诗人描述:“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新鲜老菱角带壳倒入铁锅加水慢烧,锅沿哧哧溢出香气,煮熟菱肉香糯微甜,号称“水栗”,如板栗之味。凉一下,肉质紧密,粉而不腻,诗意和水香一齐袭来。菱角最吸引人之处是它的清新之气。在南方一些酒家食肆中,常见有以菱角为主或为辅的时令菜。菱角米可烹饪制作成凉拌菜、丝瓜炒菱米等佳肴,迎合“菱角藕丝很恨少,强携玉瀣醉高楼”的秀才美女作饮酒好佐料。中秋时菱角上市,被视为佳节时物。在我国的众多古老习俗中,老一代粵人家庭时兴“拜月光”。佳节月圆时,供桌上时令美物一一熟菱角也是少不了的。而年腊八,家家吃腊八粥更是风行全国。南方许多地区腊八粥中常常离不开菱角。菱角早在解放前甚至更早便已经是长江以南地区具有重要特色的水面经济作物之一,并作为一种可蔬可果的产品深受江南人们喜爰,现在已成为绿色食品之一物品,即使10多块钱1公斤,也倍受人们亲爱。菱角不仅可作一般食用或菜的辅料,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菱角生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能益气健脾,祛疾强身。中医认为,食菱角可以“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齐民要术》中载:“菱能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食之能安中补脏耳目聪明,轻身耐老。”《食疗本草》记载:“菱角入药,能消渴,解酒毒,利尿通乳。”并指出“凡水中之果,此物最发冷气,人冷x,损阳,令玉茎消衰。”可平息男女之欲火。据《饮食宜忌一本通》载:〔食疗方〕红菱角晒干研末,空腹服10克,红痢用老酒送下,白痢用米汤送下,治痢疾。菱角粉10~50克,白糖适量,水煎成糊状食用。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解酒作用。大米克,煮粥,煮至半熟时,加入菱角粉30~60克,同煮熟,用适量红糖调味食用。适用于慢性泄泻,营养不良,年老体弱者食用。

据近代药理实验报导:菱角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方法是用生菱角20个,加适量水用文火熬成浓褐色汤服用,1日3次;或用菱角肉克,加薏米3O克,煮成粥吃亦可。我国《中草药通讯》年9月29日报道,菱实于体内体外筛选试验,均具有抗癌的作用。另据记载,菱角若与各种动物肉类共炖食,则有补元气、强筋健骨、益髓添精的作用。

菱米磨细成菱粉可熟吃,粉糯如河藕粉、荸荠粉无异,食之加白糖以沸水冲调,口感香甜细润,是别具风味的甜羹点心,清代曾列为贡品。《红楼梦》中也提到,“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给姑娘们吃的’”。菱还可以代粮食,李时珍说:“菱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菱角虽然药用价值很大,一般人皆可食用,每餐克左右。身体虚弱的人不宜过量食用。菱角性寒凉,多食易腹胀,生食不宜过量。菱角,又名水栗、腰菱、菱实等,属菱科,菱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州栽培最多。菱角有野菱、家菱之分,均在3月生蔓延长。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很光滑,叶下有漫长的茎。5~8月开小白色、淡红色,“路人菱湖探菱花,夜开昼合故性寒”,随月亮的圆缺而转移,。菱角的果实外形有些犹如牛头。从角的数目分,有:无角菱、两角菱、三角菱、四角菱;从颜色分,有:白菱、青菱、红菱、乌菱,品种和外形各不相同。角中带刺,尖细而脆,长在角尖。根二型:着泥根铁丝状,着生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淡绿色或暗红褐色。茎圆柱形、细长或粗短,为紫红色。叶二型:浮水叶互生,聚生于茎端,在水面形成莲座状菱盘。花小,单生于叶腋,花瓣4,白色,着生于上位花盘的边缘;雄蕊4,雌蕊2心皮,2室,子房半下位,花柱钻状,柱头头状,花期5~8月。种子呈元宝形,两角钝,果肉为白色粉质,果期7~9月。俗称“菱角儿”。为种子植物。果实脆肉美,味道可口,被国人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

菱茎可做菜,去除茎上的细须粗根,洗净入开水锅煮后捞出在清水中过滤掉涩味,切碎加蒜泥、姜末、食盐适量,一起腌制,半个时辰后捏挤去水分;油锅烧热,下辣椒、虾皮等佐料煸出香味,再把稍腌的菱茎菜倒入油锅大火略爆炒两下,鲜辣咸香的菱茎菜极其可口。

菱叶可做青饲料或绿肥用。故乡的菱角吸引了游客前来采摘和欣赏。故乡菱角,用着炒、炖、煮、焖、煨、加工藕粉等无一不可。人们在菱地可重温墨客文人的诗意之情,享受菱角水城优雅生活的快乐。可使生活的压力和烦恼在菱地河塘的空中释放,疲惫不堪的身体在绿色菱叶的清香中休憩。在那“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的一叠叠厚厚的清隽画卷永定格在我的心堂中。蕴藏的菱诗,一次次洁净我的心灵。水蔬菱角的清隽和芬芳,诱惑着我的舌苔,牵动着我念念不舍的故乡,勾起我一桩桩往事中的喜悦和清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艺人,男,安徽芜湖人,高级农艺师。一枚农真的心尚未泯灭,随着流逝,对农村、农业,尤其是农业技术,更有情怀的同时,喜欢文学散文、小说,曾在报刋杂志、网络文学平台上写数篇豆腐干文字被录用。

“环球文艺纵横”是文艺爱好者的领地,是灵魂工程师们安放心灵的佳苑。平台以文会友,以情交流面向全国文艺爱好者,致力于文化思想传承、推介,教育教学叙事、交流,文艺创作、欣赏,时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jbxx/52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