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粮食人的前世今生二阿勒泰消
编者:水磨磨坊又称:水磨房,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磨面千斤,不但节约能源,而且是无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
阿勒泰五十年代13座水磨位置分布图(本人收藏提供)
注:分布图标注的具体磨坊位置同文章中的磨坊地址如有误差,请随时纠正。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题记: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如此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见人们对歌谣中描绘的水磨,多么熟悉。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水磨作为加工粮食的工具在新疆农业区逐渐传播。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在乎山水之间的阿勒泰水磨属于阿勒泰人生存其间的仁者与智者,因而对从事粮食工作的人来说,更有意义。在生存与记忆空间里会留下关于阿勒泰粮食工业的的记忆,挥之不去。
曾经阿勒泰的水磨今安在?青山依旧,记忆永存。你能体会到水磨相连而充分利用水流驱动而工作,水推磨旋,磨眼中输入的粮食一会儿就变成磨缝里输出的面粉。那一幅幅水碧山青、逐水而居、充满生机的阿勒泰人的生活画面。悠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而此刻水磨的生活意趣已然化作理想的画面与古旧的回忆就来到你的面前。阿勒泰水磨的记忆连同恬静的阿勒泰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意趣或许因为稀少而更显得珍贵隐显之间难免唤起几分厚重的思考——关于自然与人文的生存。
难怪林徽因曾对费慰梅赞叹颇有“流水别墅”(赖特的作品)的味道!试看这段儿关于磨坊的描述:当地磨坊伙计闲话道,“那里一年可出五千多包的面粉……这十几年来,这一带因为山水忽然少了,磨坊关闭了多少家,外国人都把那些磨坊租去做他们避暑的别墅。”(引文自《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窗子以外》)。
感谢杨尔光同志提供的珍贵记忆,让我们通过水磨想到阿勒泰粮食人的前世今生!
下面请欣赏阿勒泰地区粮食局的退休干部杨尔光同志在《老年大学报》阿勒泰地区老年大学编-试刊第36期年3月1日第二版的一篇文章。来体会阿勒泰的工业-水磨。
陈传锦(克兰)
年3月10日
消失的的工业----水磨(作者:杨尔光)
(来自《老年大学报》阿勒泰地区老年大学编-试刊第36期年3月1日第二版)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阿勒泰城区的粮食加工,面粉厂投产之前主要依赖水磨。阿勒泰的水磨始于何时无从查考。谢彬著于民国六年()年的《新疆阿勒泰游记》记载,当时“道右水磨一盘,承化面食悉资之”。之后淘金兴起,粮食供求增加,水磨应需而增,二十年代末已有磨坊五、六座,四十年代初增至13座。四十年代中后期金业衰落,水磨大半停业,五十年代初陆续复业。其时有水磨13座,设磨26盘。年私营磨坊公私合营并入国营粮食部门。年末面粉厂投产,多数水磨关闭停歇,少数磨季节性加工杂粮或面粉厂下脚料粮食,直至年。
每座水磨有水渠和磨坊两大部分(另有数间仓库、宿舍)。水渠为上下两段,上渠引水、下渠泄水。上下渠交接处呈断层状,高底差cm。磨坊横架于断层处上方。磨坊都为楼式木结构,上中下三层。上层盛粮进料,中层置放两盘石磨和两副屉式粉筛,下层悬吊两个木制水轮,轮轴上接磨石。上渠储水经水槽下泄冲击水轮带(传)动磨、筛工作。一座磨坊一般3个磨工。每盘磨由上下两扇花岗岩磨石组成,工作时上扇转动。磨石直径cm左右,厚30cm左右(磨损至15cm左右废弃)。磨石工作面凿有齿纹。磨齿一般使用三四天即要凿打加深,齿打一次耗工1个多星期。年磨齿改用新式图案后,使用时间缩短1/3,齿打时间缩短近2/3。
水磨磨麦一般三遍磨净(新式磨齿二遍或一遍磨净),磨一遍出一道粉。小麦出粉率年前都在80%以下,后政府规定不得低于81%。一盘新齿磨昼夜磨麦公斤左右。
水磨加工费,五十年代初沿习旧规收实物,每加工10斗小麦收1斗小麦,后改收现金。年私营磨代国营粮食部门加工小麦,收费标准为夏季原粮价的3%,冬季为5%。年改为夏季4%,冬季为6%。
水磨运转受水情制约(磨工常要下河筑坝堵水),(编者加:水磨对水流规模、流量的要求并不能算作奢侈(一定的水流落差当然是必须的)。一般一年运行6-8个月,少数常年运转,但冬季工效极低。水电站建成后河东水磨冬季大多停歇。
注: 阿勒泰五十年代13座水磨位置分布图(本人收藏提供)
五十年代初13座磨坊分别是(按先河东后河西,由北向南序列):
(注:分布图标注的具体磨坊位置同文章中的磨坊地址如有误差,请随时纠正)
一号磨:磨址今拉斯特派出所西北方河边,三十年代前建,五十年代磨主阿合拜,1956年并入县粮食科,1957年毁于火灾。
二号磨:磨址今市水泥厂正西方河边,四十年代初建,磨主胡大也,五十年代初因水源不足拆除。
三号磨:磨址今团结桥北林场家属院河边,1939年建,原主张怀智,1942年阿山黄金局收买,1945年政府没收,1956年交县粮食科。1957年停用。
四号磨:磨址今九道巷口河边,五十年代磨主胡赛音,1958年后属红旗人民公社,六十年代初停用。
五号磨:磨址原人民电影院(编者注:现华丽商场)后河边,五十年代磨主库尔拜,1956年并入县粮食科,1961年改装成半自动化磨,1964年停用。
六号磨:磨址原消防队院内(编者注:现解放路派出所院内),原国民党官员资产,1945年没收归公安处,1956年交县粮食科,1957年停用。
七号磨:磨址今解放南路环宇商场楼后,原国民党官员资产,1945年政府没收,五十年代初农建二十八团使用,1956年交县粮食科,1957年停用。
八号磨:磨址今地区卫校食堂北侧,五十年代磨主阿不多热合曼,1956年并入县粮食科,1959年停用。
九号磨:磨址今公园路水文站桥西端北侧,五十年代磨主伊明,1956年并入县粮食科,1957年停用。
十号磨:磨址今地委党校家属楼北端电厂渠侧,三十年代前建,磨主韩文德,1956年并入县粮食科,1962年停用。
十一号磨:磨址今公园路粮食局家属院内,三十年代前建,原主姓魏,年改属木那湾,年并入县粮食科,年停用。
十二号磨:磨址今团结路电力公司临河家属楼处。三十年代前建,原主姓马,年改为买斯太,年并入粮食科,年停用。
十三号磨:磨址今解放南路活畜市场院内南约50米处,磨主吾莆尔,年并入粮食科,年停用。
附资料鉴读。
简介:北宋文学家王禹称描写磨面人家的诗句:“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逐渐演变为水磨坊的专用对联。成为田园诗中流传千年的主题。
历史:“石头层层不见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下雨,大雪纷纷不觉寒。”如此生动、鲜活而形象的描述,足见人们对歌谣中描绘的水磨,多么熟悉。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凉州刺史张既将水磨带入西北地区,水磨作为加工粮食的工具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逐渐传播。从此,水磨便成为西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宋代李远在他的《青唐录》中形容当时西宁使用水磨的情景时写道:“羌多相依水筑屋而居,激流而硙。
原理:水磨以水为动力,对水流量的要求也不大,老人们常说:“只要一坝水”就够了。因此,《秦边纪略》记载:清朝初年时西宁及周边地区只要有小河处,便可以见到水磨的身影。为了控制水量大小,人们在建有水磨的河道边开渠引水,使水形成落差,然后在渠的下方跨渠建成磨坊。水磨的磨盘一般都是用花岗岩凿制而成的,上磨盘比下磨盘稍厚。磨面时上磨盘动下磨盘不动。上磨盘用结实的绳子吊在磨坊的屋梁中央,调整绳子的松紧,便可控制上下磨盘间的空隙:只要拉起上磨扇上的绳子,下磨扇就会自动旋转;放松绳子,沉重的上磨扇便会死死地压在下磨扇上,迫使它停止旋转。在上下磨盘咬合的一面,都凿有较规则的沟槽,这样磨好的面粉就可以随着这些沟槽落下来。上盘磨的上方悬有存放原粮的吊斗,这些原粮就随着上盘磨上的进口进入两扇磨中间,进口处还设有控制原粮进入量大小的开关。如果磨面的人控制不好原粮进量,势必会影响面粉的质量;如果两扇磨盘之间的存粮过多,磨出的面不但粗,而且影响磨盘的转动;如果原粮过少,就会损坏磨扇。
作用: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沿河上游沿岸的每个村庄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绕村舍款款奔来。临近水磨坊坊处水流加急,靠渠水为动力,带动木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
在那个青壮劳力要常年参加农业生产的岁月里,水磨坊里忙碌着的多为老年妇女,她们把所分取的粮食晒干后囤起,再淘簸干净,用小物什(一般是瓷碗或木器)盛上一小撮放在水磨坊的窗台上。当时人们还没学会插队或挤兑别人。小物什很整齐地挨住放,窗台排满了,就顺墙根一溜儿续队,磨的早晚以排次为序。排在最前端的人家总会出一个人帮助正在磨的那户。这条不成文的风俗至今想起仍很新潮。
一家人口碑的好坏也多从水磨房传出,那是乡邻们最能沟通亲情的去处。上古传下来的水磨房的由来。很早以前修都江堰的李冰,发明了水轮机后,就有了水磨,人们不再用石臼和旱磨(牛拉或人力推动的一种石磨)。
那清水沿渠夹波涌来,湍急着打动水轮带动石磨,水磨前村妇俯渠淘粮,洗菜,挨下处洗衣、擦污。学步的幼童在渠一侧的高地不时投下石块,水花溅在村妇的身上时,则发出一长串狡黠而清脆的笑声。水磨坊下落水又归渠落回河流,汇合处陡然形成一凹浅潭,鹅鸭悠然戏水,等待有漏筛的粮物随渠飘漂出,学童假日里在旁边的沙滩上嬉笑。粮食的芳香顿时浸满了整个肺腑。
水磨面:是用水磨和纯手工作业结合,加工出的面粉。也是人类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范。
因为不作漂白加香等处理,它甚至比一般的普通面还要黑。但做成面条下了锅你就知道了,汤不易稠,水不易沸,捞到碗里爽滑劲道,吃到嘴里清香四溢,自是别一番风味。
陈传锦(克兰)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jbxx/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