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小毒蘑菇,夺命不含糊
蘑菇,是一类真菌,正式名称应叫菌菇,现已知约有种。蘑菇大多数属胆子菌纲,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草原、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蘑菇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以每年的8和9月份最为多见。
毒蘑菇又称毒蕈,在我国,毒蘑菇有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中毒与否与烹调方法、食用量的多少、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
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五型:
下面给大家介绍八种辨别毒蘑菇的方法:
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而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凉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做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7煮熟辨色。在煮野蘑菇时,放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8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释液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诊断要点
1、详细了解进食史,这对诊断毒蘑菇中毒和急救治疗非常重要。
2、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24小时,有的仅10分钟,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会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医院诊治。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殊疗法,病死率较高。
临床处置要点:
1、对曾进食可疑有毒蘑菇的患者,接诊医生不能麻痹,应尽快求助专业机构,判定蘑菇种类,以利救治。毒蘑菇中毒表现多种多样,有潜伏期较短的速发型毒蘑菇中毒;有潜伏期较长的迟发型毒蘑菇中毒。迟发型毒蘑菇中毒时,常于吐泻缓解后出现假愈期,过后出现多个脏器的损害。对同时进食而未发病者,也应视为患者来对待,以免发生意外。
2、加快毒物排出:进食后要及时催吐,到医院后要尽快给予洗胃。洗胃后成人口服药用炭50~g,用水调服,并予硫酸镁导泻。
3、阿托品:用于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0.5~1mg皮下注射,每30min至6h一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对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亦有作用。
4、巯基解毒药:对毒伞、白毒伞等引起肝脏及(或)多功能脏器损伤的患者,可应用巯基解毒药,用法为:二巯丁二钠(Na-DMS)0.5g~1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h一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2/d注射,5~7d为一疗程;或二巯丙磺酸钠5%溶液5ml肌肉注射,每6h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2/d注射,5~7d为一疗程。
5、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别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的肝损害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例皆可应用。
6、对症与支持治疗:对各型中毒的肠胃炎型症状,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并可试用脱水剂。
注:本推送中的蘑菇图片均为有毒蘑菇,请大家注意辨识。图文来源于网络。
智造新城魅力永安全国重点镇
全国文明乡镇
湖南省十大魅力乡镇
长沙市十强乡镇(-年)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jbxx/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