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抗生素说ldquo不rdquo

现在很多人把抗生素称为消炎药,无论感冒、发烧还是拉肚子,自行判断症状像炎症,就会救助于他们眼中的“消炎药”。因此也引来药师们的感慨:简直是“万病皆可抗生素”。

什么是抗生素药?

一般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常为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到底“抗”什么?

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灭细菌,主要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抗真菌类、抗结核菌类等,其中前6类抗生素以抗细菌为主。

识别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两个方法:

一是看药品说明书或药品标签中的“适应症”一栏,凡是写了用于治疗某细菌感染的疾病,就是抗生素;

二是看词头或词干,比如常见的头孢、西林、霉素、环素等。

给抗生素划两个“≠”

抗菌药≠抗生素

抗菌药主要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包括部分抗生素。二者的概念有区别也有重叠,但不是包含关系。一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就不属于抗生素范畴。

消炎药≠抗生素

消炎药,包括医学概念中的“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还有糖皮质激素等。顾名思义,消炎药可以消除炎症,但并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而是直接针对炎症的,属于对症治疗药物。

感冒就用抗生素为什么错了?

普通感冒的病原体有多种,全是病毒,有0.5%-2%的感冒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如果患上感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抗细菌的抗生素派不上用场;如果继发细菌感染,才须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不分病症直接用抗生素不仅对治疗无益,还得额外担负抗生素的副作用风险。

滥用抗生素有四重危害

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加大抗菌药物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

过敏反应: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表现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

二重感染: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耐药: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

常见的六种抗生素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而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对于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误区2.广谱优于窄谱

抗生素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误区3.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

每种抗生素优劣各不相同,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不良反应较明确。

误区4.使用种类越多越有效

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会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这样容易降低疗效。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5.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误区6.频繁更换抗生素

频繁更换药物,不仅伤身而且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疗效。抗生素需要在正确的用法用量、持续用药一定时间后才能呈现出疗效的,一般是48小时~72小时。比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不能要求体温马上降到正常,只要每天的热峰有下降,就说明它是有效的。不能因为没降至正常就马上更换抗生素,那样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让感染更加难以控制。最后,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句提醒:

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剩下了抗生素,请扔掉它们;永远不要分享或使用剩余的抗生素。

益生菌有必要摄入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重重,环境日趋恶化,污染比较严重;饮食结构不合理,畜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消费过多,而谷类食物摄入不足,食品加工过精过细;还有抗生素类药物使用过多过滥等等。这些饮食和环境的变化,都使我们体内的菌群,包括它们的组成、数量和平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我们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体内肠道菌群失调又会引起一系列潜在的疾病。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补充有益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常被用于改善肠道,阴道,菌群平衡,提升人体免疫。而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对致病微生物有抑制和灭杀的作用;抗生素作用在治疗,直接有效;益生菌作用在预防,温和改善。虽说抗生素对细菌有很明显的抑制灭杀作用,但抗生素的副作用也很明显,过多服用它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等。现在不管成人、儿童在抗生素方面用药都要很慎重的。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免疫系统、人体器官等各方面都很脆弱,一旦免疫系统破坏,很难恢复!

哪些人群需要补充益生菌?

01

中老年人:

科学研究表明,在新生儿体内大约90%的细菌都是有益菌类,但到了中年,有益菌种的数量不足10%。有益菌数量稀少,直接会导致中老年人肠内菌群失衡,引发习惯性腹泻或者便秘以及引起其他疾病。因此,中老年人特别需要补充益生菌。

02

女性:

据统计有43.8%的妇女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主要是因为女性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原因,使女性容易便秘。加之工作劳累、精神紧张、长期久坐等原因,均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03

少年儿童:

儿童因为饮食不科学,如厌食、偏食、爱吃零食等原因导致肠胃功能不正常而引起腹泻。小儿肠道功能不正常,缺乏排便训练,有时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等原因都容易引起肠胃菌群紊乱。

04

生活无规律者:

饮食无规律、睡眠不安以及工作原因不能按时如厕的人群(如企业老板、公务员、全职司机、办公室文员、经常出差者等等)很容易产生肠胃菌群紊乱。

05

疾病患者:

某些疾病如肛肠疾病、糖尿病、肝病、高血压和手术等,由于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生素药导致病人胃肠道免疫功能降低产生习惯性便秘或者腹泻。

善怙卫畅益生菌采用台湾专利活性益生菌,为耐酸、耐胆盐、高附着菌种。以高效菌种发酵技术,保持菌种活性。用多层包埋技术以保护菌体,使有益菌能够活着到达肠道。本品采用人体中天然存在的六大菌株,强强联合,全面呵护你的健康。又添加被誉为“超级双歧因子”的益生元水苏糖,能够更好地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增值。菌种源自国内健康人体,天然存在,呵护肠道,无依赖性,天然更放心。

补充益生菌时应注意事项

益生菌不宜和具有杀菌消毒活性的制剂同时服用,不能与抗菌药物合用。因为益生菌中的活菌容易被抗菌药物杀死,完全起不了效果。服用消炎杀菌类药物时要间隔2-3小时以上再喝益生菌。

如果患者有胃炎或者腹泻的情况,医生很有可能会开具胶体果胶铋、鞣酸制剂、药用炭或者蒙脱石散等药物,但这些药物会对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或者会吸附细菌,然后直接带出体外,可影响益生菌发挥疗效。因此,以上药物也不能和益生菌同时服用,应间隔一段时间服用。

益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和人类肠道正常温度相近,大约是37℃。因此益生菌制剂最好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冲服过程中,则温度不要超过40度。

益生菌也可与冲调好的奶粉、鲜奶以及其他营养品一起服用。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6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