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识药生姜
生姜
历史渊源
在中国,从很古老的年代起,姜就被人们用于烹调饮食了。三千年前,曾担任过商代宰相的伊尹,据说原先是商汤王的厨师,他常在烹饪食物时,加进姜、桂之类芳香植物,以增其美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对姜有着特别的爱好,几乎每天都要吃一点姜。《论语·乡党》篇内,就有孔夫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的记载。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既给自己的书室取名“姜斋”,还给自己取号“姜斋”。其实,姜并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还是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姜的繁体字为“薑”,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姜是“御湿菜也”。王安石的《字说》认为: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薑。“疆御百邪”的“疆”字,略去左边偏旁,顶端加上草头偏旁就成为繁体“薑”字了。从这个意义看,姜的得名,似乎主要还是根据其医疗保健功效而来。伊尹、孔子、王夫之
来源
中药生姜本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产,以四川、贵州等地生产,质量亦较好。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切厚片入药。捣汁用名生姜汁,削取外皮名生姜皮,煨熟者名煨姜。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主治:用于风寒表证,胃寒呕吐,风寒咳嗽。
中国人民以姜作药用,历史久远,经过长期的医疗之践,认识到姜对人体具有发表、散寒、去湿、化痰、湿中的功效,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喘咳、腹胀、泄泻等病症的良药,并且还能解除半夏等药物之副作用以及不洁的鱼蟹食物之毒。姜的临床医疗价值,历代文献均有不少记述。东汉中药名著《神农本草经》里,载明姜的“温中止血、出汗、逐风”等功用,能治疗胸闷咳逆、湿痹、受冷腹痛、腹痛等疾病。久服去臭气。晋代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肘后救卒方》说,内服姜汤,可医治霍乱腹胀而欲吐却吐不出、欲泻又泻不下的患者,盛赞姜为“呕家圣药”。明代医学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强调:“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血逐瘀也。中国民间历来有采用炒姜末加红糖煮汤,让产妇饮服以调理产后身体的做法,此为其主要用意之一。用姜治病,内服与外敷,常有殊途同归之妙。对于因饮食失调而引起的腹痛难忍者,《肘后救卒方》介绍在内服姜汤的同时,把姜捣成糊状外敷于腹部疼痛处,能提高治疗效果,该书还首载“隔姜灸”方法:施行艾灸前,在穴位上放置一分厚的生姜片,然后隔着姜片施行艾灸,将能同时获得艾疗与姜治的功效,对医治虚寒病证尤为合适。此外,用姜片外敷“太阳穴”,能缓解头痛、偏头痛;姜片敷“内关穴”,能预防晕车、晕船。姜除了可单独作药用,还能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所组应的方剂,不胜枚举。被尊称为“医圣”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擅用生姜同其他药物配成许多方剂,其中如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于治疗产妇身体虚弱,腹中绵绵作痛,效果颇好。生姜的炮制方法
1.生姜:《肘后备急方》:“去皮,切。”现行,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2.姜皮:取净生姜,削取外皮。
3.煨姜:《理伤续断秘方》;“面煨。”《普方》:“纸裹煨过,半生半熟。”现行,取生姜块,置无烟炉火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熳至纸变焦黄、姜半熟时取出,除去纸,切薄片。
生姜的炮制作用
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胃、脾经。具有敝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功能。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可单味煎服,也可捣碎取汁,配伍他药共用。如治患者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的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煨姜辛、苦,性温平。药性缓和,解表作用减弱,作用偏于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止泻。用于中寒腹痛、吐泻,常配木香、甘草周用。姜皮走表,有利水作用,用于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者,常与大腹皮,茯芩皮等合用,方如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的炮制研究
生姜切制始载于汉代《金匮要略》。唐代有面煨制、炒焦制。宋代增加巴豆煨制、盐腌焙干。元代增加药汁制、盐曲制。明代新增醋制、泔水制、甘草制。清代又有童便制、蜜制等方法出现。目前,多为捣汁、切片生用、煨制用。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本草通玄》)。“生用发散,熟用和中,捣汁通窍,开隔豁痰救卒暴,治水肿用皮,止呕泻煨用,血症炒炭”(《得配本草》)。“生姜,煨熟则降而不升,止腹痛泄利,扶脾气,散郁结,故迫遥散用之。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与竹沥则去热痰,同半夏则治寒痰”(《本经逢源》)。“生姜煨熟则暖而性降,治中焦腹痛之虚寒。蜜炙则润以兼疏,散肺部风痰之咳嗽。姜汁豁痰通络,体用颇殊。姜皮散水和脾,温凉稍异”(《本草便读》)。来源故事
传说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山产在茶陵坑、碣石带。本期编辑:张林兵
本期审核:陈露
责任主编:朱丽芳洪立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gzsz/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