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荆芥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生用或炒炭。花穗为荆芥穗,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荆芥穗炒炭后呈黑褐色,称芥穗炭,香气减弱,味涩。
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止血,透疹。
解热,降温,镇静,催眠,镇痛,祛痰,平喘,止血、促凝血,抑制平滑肌、解痉,抗氧化,兴奋子宫,免疫调节,抗炎,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
感冒寒热,头痛,目痒,咽痛,咳嗽,麻疹,风疹,痛疮,疥癣,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中风、血晕。
煎服,4.5~9g。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本品气味芳香,入汤剂不宜久煎。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临床内服本品,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告。主要表现为胸闷、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疼痛、瘙痒、淤血及皮疹等。
祁振华经验
荆芥穗有清头目:利咽喉、祛上焦风热的作用。因此,为感冒、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早期解热散风之要药。又荆芥穗辛散透达入血分,故儿科常用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疫毒感染之早期,有宣透之功。祁老还曾治疗一例幼儿湿疹并发感染,高热不退,用荆芥穗15g,黄连10g,水煎,内服14,余下熏洗而获愈。
荆芥穗经密闭提炼实验证明,荆芥穗含薄荷挥发油量等于等量薄荷的8倍,如煎沸15分钟以上,挥发油将全部逸出,失去其效能。所以,凡是含挥发油的解表药的煎法可以先用沸水浸泡15分钟,然后置火上煮沸3~5分钟即可。温服后,令全身微微汗出为度,应避风寒,以防止重感。切忌重盖复裹,迫使汗出淋漓如洗。否则,气阴两伤。(《祁振华临床经验集》)外邪侵袭表实之人,病邪在表,表闭无汗,则可选用薄荷,专发皮表,即表中之表层,有散风开毛窍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薄荷有兴奋汗腺作用,一般解表用芥穗,若表闭无汗,非薄荷相助,可取一汗而解。外邪侵袭,邪在表位,身热有汗或时有时无,或发汗而不解、仍有表证可单用荆芥穗,此为散风疏表退热之上品。[北京中医杂志,(1):11.]
谢海洲经验
荆芥有疏散风邪而能解除痉挛功效,与薄荷等份应用,粉碎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可用治感受风邪所致之口眼喝斜(面神经麻痹)。
《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刘弼臣经验
小儿出疹性疾病喜用“荆芥、连翘”。刘老常谓“清其表而凉其内,功在荆翘”。荆翘在这里一方面是指荆芥与连翘两味中药,另一方面是指翁仲仁《痘疹金镜录》之“荆翘饮”中的两味药物。“荆翘饮”只有荆芥和连翘两味中药,药物组成虽然简单,但却具有“外清表热,内凉里热”之双解功效。因此,刘老甚喜用其治疗多种出疹性疾病,如小儿湿疹、小儿荨麻疹、小儿风疹、小儿水痘等。[中华中医药杂志,,22(10):.]
董德懋经验
黑芥穗破结下瘀友人刘金福之妻,医院剖腹产后3日开始发热,热势持续不退,继之右下腹部出现界限不明之包块如烧饼大,腹胀痛,灼热而拒按,恶露少而色淡,选投多种抗生素不效,医院专家会诊,诊为:炎性包块;阑尾炎;异物遗留。建议消炎抗感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探查。后邀余会诊,脉见浮数,舌绛苔黄。统观诸证,错综复杂,表病尚未解,毒热复蕴结,内袭营分。正虚邪实,为表里同病之候。
治以疏风清热,佐以凉血化瘀,俾表邪外泄而瘀热内解。方药用:黑芥穗6g,连翘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赤芍5g,嫩桑枝10g,野菊花10g,桑叶10g,白茅根10g,白苇根12g,紫花地厂10g。投药4剂,其中以桑、菊、银、翘等辛凉解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白茅根、赤芍清血热而行瘀定痛:桑枝清热通络;方中用黑芥穗一味,以其为入血分之风药,善于祛风理血,又有破瘀下结之功。因本病外感风邪,恶露不畅,瘀血停滞,产后血虚,亦有风自内生,谨防内外相引,临证必须统筹兼顾,荆芥散血中之风最为适用,服药4剂热退而表邪得解,包块缩小,瘀滞行而积聚渐散,药已中的。
服药后病情见轻,仍守前方。去辛凉解表之品,仍以黑荆芥祛风理血,银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加入当归、赤芍、丹参、牡丹皮以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用香附调理气机善后,服5剂后包块消失,诸症悉愈而出院。黑芥穗疏风解表众所周知,然黑芥穗破结下瘀乃经验之谈。《神农本草经》“假苏”条下有云:"假苏,味辛温,主寒热,鼠瘘凛病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温痹。一名鼠蔓。”
《本草纲目》云:“假苏即荆芥。”荆芥生用可祛风解表,风热风寒均可,如治风寒表证之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表证之银翘散,在表证兼湿、兼瘀时,荆芥则可除湿祛瘀。除湿生用,祛瘀则可炒用,后者乃“黑以入血”之例。在产后恶露不尽,外感风热之邪,内有瘀血时,所谓“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出现高热、腹痛、辙积之急性病候时,用银翘散加牡丹皮、赤芍、丹参等,重用黑芥穗解热兼清血分,毋虑“产后宜温”的说祛,临证每多效验。(《燕山医话》)
陈幼珊经验
荆芥妙用止清涕吾曾治一老翁,每于受凉即清涕长流,伴轻微寒热,咳吐黄色黏痰。他医诊为风热犯邪,予桑菊饮治之,药后寒热及咳嗽减轻,唯清涕竟生。其脉浮,舌边尖红,苔薄。乃以桑菊饮中加荆芥一味,清涕竟止。又诊一6岁女孩,其母曰:"小女自幼流清涕,致使双鼻孔皮肤都被清涕浸蚀发红”。查其小女孩,除双鼻孔下被清涕成两道红沟外,无鼻阻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双额窦、鼻窦均无压痛,予疏风清热之桑菊饮加荆芥2剂。药后清涕大减。仍拟上方2剂,1周后,清涕已止,鼻孔下仅留干燥红色痕迹。
考荆芥一药,《本经》曰:“辛温,入肺肝经,祛风解表"。《本草求真》
曰:….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藉其轻扬以为宣泄之具。”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但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曲达病所,分别寒热之功。
(《南方医话》
连介一经验
荆芥穗一药,体轻性扬,辛温发散,解表退热,又走血分,可除血虚发控,发散而不伤气,入血而不伤阴。虽其属平庸之味,然临床对证施之,确能获神奇之效。
新中国成立前,开封纸坊街磨房主高某之妻,产后发热,医院,欲求病速去,保母子平安。外国医师予以大量西药退热之品,并敷冰袋,图降其热,然其热不退反增,以致壮热神烦,病情日渐危重。乃延余求治。吾详询病情,细究病机,其证由产后受风,属血虚表实,遂取荆芥穗9g,红糖30g,嘱以荆芥穗煎汤冲化红糖,趁热顿服。约1时许,汗出热退,身凉神安,家中调养数日而尽愈,洋医奇而不解。
中医治病,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据证施治,详辨证候,明立治法,精当选药。高氏之妻,时值产后,产后之人血虚多挟滞,血虚于内,寒闭于外,外国医师不明此理,用发汗则更伤气阴,施冰袋更增外寒,则病不愈反剧。吾虽以芥穗平庸之味,但发散适中,避麻、桂发汗太过之弊,又以红糖为引,趁热顿服,走气入血,祛瘀化滞,去腐生新,甘温益气,补血散寒,二药谐和,一表一里,气阴复而寒邪却,经脉畅而郁热解,故而药到病除。(《黄河医话》)
周文川经验
荆芥穗、蝉蜕入血搜风荆芥穗有入血搜风之功效。曾遇一新生儿(5天)患脐风,口噤不开,项背强直,家长相求治之,以期死里求生。当时因偏僻乡村别无他药可施,见其家中悬荆芥1捆,嘱以荆芥穗半两(15g),蝉蜕1两(30g),煎水少少与之频服。事隔3载又重逢,不期此儿活泼天真地给来客搬凳。家长告云,此儿当年服药后,口噤、背强直顿消而愈。嗣后余又治3例“四六风”,均以此法获生。由此可知《本草纲目》云芥穗“入足厥阴”,《食性本草》称谓“主血劳风气”“祛风理血”不假。余佐蝉蜕,入血搜风之力捷妙。(《黄河医话》)
李景尧经验
李氏治疗小儿外感除用疏风解表药外,多加宣肺化痰之品,他认为小儿因卫气不足,感邪之后每多犯肺,故凡遇小儿外感,几乎大都伴有咳嗽,甚则喘促,因此多加杏仁、桔梗、前胡等药。在用解表药时,不论风寒外感,或是风热外感,均加用“荆芥”。他认为辛凉解表药重在清热,而解表发汗之功不足,荆芥可宣散表邪,有解肌发汗之功,但要热服,微取汗出(对有发热恶寒者而言)。又因小儿外感多兼夹食,故每多在解表药中加以消食导滞之品,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等。(《津门医萃·第1辑》)
左公任经验
对(温病条辨)的某些论述,左氏基于实践亦提出了不同见解。如银翘散条下煎服法谓:“香气大出,即取服。”经临床验证,左氏体验此法疗效欠佳,而创行之有效的煎服法:将群药于温水中浸泡30分钟,煎群药20分钟许再入荆芥穗、薄荷,搅匀,将器皿盖严,勿使漏气,1分钟即取下,待落滚后取而饮之,或倒入有盖杯内温服,用于临床其效更佳,屡用屡验。左氏认为,解表剂中如荆芥穗、薄荷等,含大量挥发油,疗效如何实取决于药液所含挥发油之多少而定。若按常法煎煮,或敞盖或盖之不严,适“香气大出”之际,挥发油已散失大半矣,则疗效降低。左氏所创之煎煮法,则无此弊,严其盖使挥发油溶于药液之中,使临证每获桴鼓之效。(《津门医革·第2释》)
张志礼经验
荆芥,亦名假苏、四棱杆蒿,性味辛温,入肺、肝经,功能祛风解表,理血,可祛皮里膜外之风,以疏散在表之风邪为主,荆芥穗效用更强,为血中之风药,可清血中风热,炒黑可止血,一般用量3~10g,皮肤科取其祛风解表之功效,可作止痒之用。
配防风能入肌肤,宣散风邪,止痒之效更强,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配金银花、土茯苓各等份研细末,再加熟地黄熬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日早晚服百粒,茶水送下,可治疗疥疮(《本草汇言》)。皮科还取其炒黑能止血的效果,常用以治疗一些出血性皮肤病如皮肤紫斑、过敏性紫癜等。亦有报道用!
荆芥穗30g,研细装纱布袋内,直接揉搓皮肤瘙痒处,有止痒疗效。
据现代科学研究本品含挥发油1.8%,油中主要成分是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能促进汗腺分泌和皮肤血循环。(《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龚士澄经验
荆芥,其气轻扬,专走肌肤,不似防风祛风能深入骨肉。我们认为荆芥具有解毒、止痒、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本品辛温,发散风寒,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选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观《摄生众妙方》之荆芥败毒散,治疮肿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过彼用于外科,我们用于内科而已。
止痒《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皮肤病痒,首列荆芥散风止痒。荆芥内服或,煎汤洗浴,对皮肤痒症皆有显效。既能止外痒,当然能止内痒。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觉喉痒,同时才进发咳嗽。荆芥擅长止痒散邪,服用后,咽喉痒除,咳嗽也随之缓解。是借鉴成方,由外及内的思路。
利咽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荆芥汤,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咽之痛甚。
组成荆芥汤的荆芥、桔梗、甘草三味药,《医学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们又推而广之,用治瘩症。凡外感咳嗽,伴有声嘎或失音,或发音困难者,认为是风邪结而不散,属于“金实不鸣”,必用荆芥汤祛风散结利咽喉,屡用多验。(《临证用药经验》)
郝现军等经验
荆芥软坚散结荆芥味辛性温,功能祛风解表,可治风寒感冒、风疹、麻疹等病证。临床发现荆芥具有良好的软坚散结作用,特别是治疗皮肤表层的硬结肿块时,在大剂活血化瘀药中配用荆芥,可引药力走表以奏软坚散结之功。中医学认为,荆芥、羌活、川芎等气味深长之药俱能散结、辟恶,并能通达经络,透肌肤,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荆芥配夏枯草对头部肿瘤效好。[上海中医药杂志,,39(11):25.1
王天顺经验
荆芥穗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方法:荆芥穗10g,蜂蜜15ml,香油15ml,用大白萝卜1个,从中间切开取半个,在中央处用小匙挖一凹窝,将荆芥穗、蜂蜜和香油放入凹窝内,再将萝卜置于火上(最好火眼不大于萝卜底),等萝卜底快要烧透时即成(大约需2小时)。服法和用量:此量为3岁小儿1次服用量,其他按年龄大小酌情增减,服时去荆芥穗沫,服用药液和周围萝卜,睡前服。重者早、晚各服1次。[中原医刊,(6):.]
经方日记读者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csjd/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