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龙荷叶地的青冈栎树

文︱学︱作︱伴︱︱精︱神︱还︱乡

我出生和成长的庄子叫“荷叶地”。而真正叫荷叶地的实际上是村庄东两百多米处三面环河的小山丘,高祖之前就曾住在这里,迁移后居地仍袭旧名。据说之所以叫荷叶地是因为无论洪水有多大,小山丘总是像荷叶一样飘在水上,从没有被湮过。其实,只要察看一下地形便可明白,山丘的两边都很开阔,上游的洪水流到这里,只要漫出河沿即可马上散开,很难淹到虽然不高的山丘。但从山丘遍地散落的瓦砾和整齐的墙基可以判断,应该是一次较大的洪水冲毁了坐北朝南、背靠山丘的房舍,卷走了家什,先祖才不得不向略高处的现址迁移。如果房屋不是毁于一旦,人们近距离迁移是不可能舍弃现成的建筑材料而将瓦房改建成草房的。

荷叶地虽然只是个不高的土丘,可大家都习惯称其为荷地山。过去山上有十多棵近三十米高、需两三个人才能围抱的青冈栎树,树干上端茂密的枝叶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宛若一把撑开的大雨伞,或似一朵漂浮的蘑菇云守护着这叶孤岛,甚是雄伟壮观;也有人说,它就像一杆破水而出、挺立舒展的荷叶,为生它养它的土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给脚下的生物带来满满的享受!所以我怀疑,“荷叶地”之名是否由此而来?

这些古老的青冈栎树植于何年已不得而知,但从其高度和直径看,起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栎树主干直,根系深,其高度在当地没有他树能比;由于它兼具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性,所以在这里的生态系统中它始终占据上层空间,遮天蔽日,很自然地令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感。小时候曾听读过两年师塾的堂兄讲过不少关于栎树的故事,并称栎果挂在窗户上可避邪消灾保平安、常吃栎子有助于延年益寿等等。记得当年我家建新房时用栎树板做大门,木匠师傅赞叹说:“栎树大门朝天向,做大门没有比这更好的木料了。”其实,这种神秘感在古代尤甚,据说古人普遍认为栎树具有魔力,《庄子·盗跖》有云:“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食橡栗(即栎子),暮栖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所以人们视栎树为圣树,举行祭祀活动时会在栎树下载歌载舞。至于民间传说栎树容易遭雷劈,那是因为它长得特别高大容易招引雷电的缘故,应该与凶兆毫无关系。

栎树树龄可达千年,故木质坚硬,宜作车船、滑轮、油榨以及扁担、锄头把、磨心磨把、犁耙锹脚等耐磨用材。记得小时哪怕捡到一根枯栎树枝,父亲都视若珍宝留下备作各种楔子,根本舍不得当柴火烧掉。若将栎树作生活燃料,不仅燃烧时间长,而且含硫量低,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锻造青铜器的主要燃料;经不完全燃烧后的栎炭,是古今吸湿的首选佳品;而在旧时农村,栎炭可是过年突炉子和烤火的上好材料,故有“除了栎炭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之民谚。

栎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既是蚕的美食,其颜色的变化还能预报天气;每到五月,黄绿色的单性花盛开,接着便结出长卵形果实,十月成熟,小时候我们常拿它当陀螺在地上或桌子上转圈圈玩。由于其树干太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从来都无人能够直接上到树上摘取栎子,只能任由其“瓜熟蒂落”。因此,每遇秋冬季节起大风时,大家都抢着到树下捡栎子。有时我们也用弹弓没有目标地射击树冠,或在一根绳子的两端缝上一片旧布,布里放一粒石子,然后像甩手榴弹一样悠着旋几圈再猛地向空中抛出石子,而栎子“中弹”的机会却很少,但每次都会落下几片树叶。当然,捡回家的栎子不是供我们玩耍的,而是存下来晒干到年底做栎子豆腐。栎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以及保健或药用成分。因此,栎子豆腐不仅味道鲜美,还有益于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促进细胞代谢、防止贫血、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可惜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古栎树被县造船厂看中。尽管栎树颇具神奇色彩,但在那破旧立新的年代,人们还是大胆地将其放倒卖给了造船厂,替代它的是比它矮得多的毛竹。如今,荷叶地山上的青冈栎树只是留在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深处的一道风景线!(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永龙,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作者俱乐部会员、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

《皖人春秋》投稿须知

一个寂静、纯粹的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csjd/58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