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术语及临床的重要意义
中草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它们大小不等,多数含有杂质,需要进行加工处理,才能作为药用。这种加工的工艺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质量直接关系中医临床疗效!“饮片入药、生熟异治”
其临床应用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
最常用的理论是五行、五味、五脏相对应的理论,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指导中药炮制最重要的理论是五行、五味理论,在这种核心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临床需要而对中药饮片进行一系列炮制加工。
随后,根据“因人制宜、辨证论治”的用药原则将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药性各异的饮片组方用于中医临床。
因此,中药炮制是临床中药的基础。
中药炮制的进行须紧紧围绕临床需求,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则是临床需求的重要部分。
临床疗效与饮片本身质量、辨证用药以及调剂制剂等各个环节有关,而这些环节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中药饮片的炮制。
从净制、切制到各种炮制工艺和辅料的应用,使药材便于调剂制剂的同时,改变饮片的药性,从而达到减少毒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等目的。
可以看出,中药炮制对饮片质量、生熟异用、临床调剂等有关键作用。
通过适当的中药炮制,能够使中药更好地适应临床要求,充分发挥中药的防病治病的功效。
一、净选工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净选工序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去除杂质的净选:大多药材采自于自然界,常混杂着泥沙、杂质及发霉变质的药材,应认真净选,避免杂质的混入影响临床疗效;
二是对药材的药用及非药用部位的净选分开:如常用的麻黄,其茎与枝具有发汗平喘的功效,而其根部则专用于止汗,如将麻黄的根与枝一同入药,必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
二、切制工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中进行切制的目的是使药材的大小、厚度得到控制,药材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
如药材过大或过小会在煎煮时出现先溶、后溶、难溶的问题;
如切制过厚,煎煮时不易煎煮透心;
切制过薄,则会使一些富含淀粉的药材在干燥、切制、贮存的过程中易破碎。
三、炒制工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对于种子、果实类药材进行炒制,可使其外壳或果皮爆裂或鼓起,在煎煮时使其有效成分易煎出,如牛蒡子等。
经过炒制后的药材会发出焦香气味,具有醒脾开胃功效。
对具有毒性的药物炒制可使其毒性降低或缓和,如炒制后的牵牛子会破坏一部分牵牛子苷,降低了它的毒性,提高药物疗效与用药安全。
四、加辅料炮制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在药材中加入辅料进行炮制可增加其溶解性,起到抑制药材偏性、降低毒性的作用。
如酒制苦寒药,可使其苦寒性缓和,免伤脾胃;醋制药材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功效。姜制药材可使化痰止咳药的作用得到强化,如姜竹茹等。
蜜制药可增强药材的补益及止咳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炮制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炮制的目的炮制常用辅料与作用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一)洗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过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二)漂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气味或减少毒性。
(三)泡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四)渍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五)水飞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六)煅煅的作用主要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煅烧,煅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煅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煅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煅(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煅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七)炒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
清炒,不加辅料,用文火将药物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
麸炒,将药物(饮片)加蜜炙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黄色为度。
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等。
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黄色(或棕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八)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九)煨煨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药性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
(十)炙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常用的有: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黄耆、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
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十一)烘与焙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十二)蒸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为熟大黄,在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外,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十三)煮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熟透。如附子、川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十四)淬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能。
中药炮制术语!(详解22种炮制法)中药炮制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不断试制试用和总结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大多都载于历代古医书和本草文献中。但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术语,因而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笔者摘录一些常见术语,供大家在工作和学习时参考:
水飞:利用不同细度的药材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而取得极细粉,并除去水溶性杂质的方法。
抢水洗:对某些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为避免吸水过多影响切制,避免有效成分过多损失,而采取快速洗涤的方法。
镑片:将经软化的药材用镑刀或镑片机镑成极薄片。
水研:指研粉时在研钵内加少量清水同研,研至符合规定时倾出,晾干。
武火:指大而猛的火。
文火:指小而缓的火。用文火加热的锅,温度约为110℃~130℃。
文武火:指中等火力。
酒蒸制: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至酒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然后置锅内蒸至符合规定。取出,干燥或作进一步加工。
姜蒸制:取规定量的鲜生姜,洗净,压榨取汁,与药材或切片拌匀,闷至姜汁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中用武火加热蒸至符合规定时取出,干燥。
醋炖制:将经预处理的净药材或切片与定量的米醋拌匀,闷至醋液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然后将药材和未吸收完的醋液一并装入炖罐内,加盖。隔水炖至符合规定时取出,干燥或进一步加工。
炒黄:又称“炒香”。系指用文火或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呈微黄色或深黄色(但不焦),此时可闻到药材固有的香气。
炒焦:指用文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方法为:先用武火将铁锅加热至现热焰,加入药材不断翻炒,并改用文武火加热,炒至符合规定时取出摊凉。
炒炭:用武火将药材或生片炒至表面焦黑色(炭化),内部呈焦褐色(存性)。方法为:先将炒锅用武火加热至投入少量药材即冒白烟(温度约180℃)时,将药物全部倒入锅内,即喷洒清水熄灭。取出放凉晒干。放置3天后方可进仓库贮存。
土炒:以土为辅料的一种伴炒法。方法为:将灶心土(伏龙肝)或陈壁土或赤石脂粉碎成细粉,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翻炒至轻松流动状时加入药材,改用文火加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土色,透出药材固有香气时取出,筛去土,摊凉即可。
滑石粉炒:又称“滑石粉烫”,系以滑石粉为辅料伴炒的一种。方法为:将滑石粉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翻炒至滑石粉呈轻松流动状时,加入药材,继续翻炒至药材表面鼓起酥脆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摊凉即得。
盐(粒)炒:以原盐粒为辅料的伴炒法的一种。方法为:将适量的原盐(盐粗粒)置锅内,用文武火加热翻炒至150℃时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倒入锅内,继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质松脆,取出,筛去食盐粒,放凉即得。
蜜制:系以蜂蜜为辅料的炙法的一种。方法为:取定量的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成蜜水,将净药材或切制品与蜜水拌匀,闷至蜜水透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不黏手或规定程度。取出,放凉,密封保存。
米泔水制:以米泔水为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方法为:取第二次的洗米水(俗称“米泔水”)适量,煮沸,凉至适宜温度,与净药材或切制品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药材表面呈微黄火色,取出摊凉即得。或作进一步干燥后贮藏。
煨制:将原药材进行干热处理的一种方法。方法为:将净药材用湿纸或湿面、湿麸皮、湿滑石粉等包裹(厚度0.3~0.5㎝),埋于热灰、热滑石粉中煨至包裹物外表呈焦黄色时取出,除去包裹物即可。
煅炭:将药材隔绝空气进行高温处理的一种炮制方法。方法为:将药材或切制品置锅内,上盖一口径稍小的铁锅,两锅接口处用湿纸条贴紧,再用湿黏土封紧,防止空气进入锅内,在小锅顶贴一白纸。先用文火后用武火加热煅烧。待小锅上面的白纸变焦时停火,铁锅冷却后取出药物。
发芽法:将净制后的成熟的种子或果实类药材,用清水湿润后,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其发芽的方法。
发酵法:指净药材或药材的粉末(或按规定加一定量的辅料),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药材表面产生黄白色的菌丝,达到一定规格标准的方法。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中药炮制不规范,是影响中药质量的最大问题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引起国内外各界
中药材质量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中医师的临床治疗效果。如果没有好药材,再高明的中医也难以施展医术。目前,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环节有种植、炮制和流通。而中药炮制目前最大问题是炮制工艺不规范。
“中药炮制学问大
1干蟾煮水治便血
炮制后毒药变良药
河北秦皇岛居民石女士被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四期,医院手术后出现便血。医院,大便潜血依然是4个加号(阳性)。绝望之际,她找到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主任黄金昶。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你得吃点毒药。”黄金昶说。其实,黄金昶所说的毒药是蟾皮,也就是癞蛤蟆皮。石女士一听,连连摆手,说她肯定吃不下。黄金昶说,蟾皮不是直接吃的,是经过专业中药炮制加工的。
石女士按医生要求将烧干蟾10克浓煎,饭后不停地喝,喝了3天就没了血便,检查大便潜血只有一个加号。7天后,她的大便潜血显示阴性,之后一直未见便血。
什么是中药炮制?黄金昶介绍,以烧干蟾为例,新鲜的蟾蜍破血力量极强,能促进出血。经过炭火烧焦后,药性发生改变,却有很好的止血作用。炭火烧焦就是中药炮制方法的一种,能起到减毒和增效两大作用。
2火制、水制、“发汗”
不同药材炮制方式不同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加工制作,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所得成品称之为中药饮片。
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从事中药炮制教学与科研40余年。他说,中药材炮制前后,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使所含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从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比如,川乌、草乌类都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1~2毫克就可中毒,3~4毫克就可致死。但炮制后乌头碱水解变成乌头次碱乃至乌头原碱,从而达到低毒、无毒的效果。马钱子含有毒性成分士的宁,经炮制后可转变为士的宁的氮氧化物,大大降低毒性。斑蝥含有斑蝥素,毒性也很大,当用低浓度的碱处理后,生成斑蝥酸钠,毒性也会降低。
“发汗”炮制法是常用的中药产地加工方法之一,即将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密闭堆积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向外蒸发,并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犹如人体出汗,故称为“发汗”,以“发汗”炮制的厚朴为例,研究发现“发汗”炮制能提高厚朴挥发油量,炮制1周后厚朴挥发油量提高近1倍。
3炮制工艺有待规范之处
仍有很多
中药炮制目前最大问题是不依法炮制,该制的不制,或炮制不到位,制约了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
贾天柱说,中药炮制自古以来最讲究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古代有“逢子必炒、逢子必破”之说,但现在种子类药材有不炒不破的,也有炒而不破的,也有炒碎后供应的。虽能煎出,但已造成泛油而降低疗效,这种方法不可取。
“炮制虽繁,但必不敢省人工”。如今繁琐的炮制过程不断被简化,不按工艺规程生产加工的药材比比皆是。何首乌是临床常用中药,历代以黑豆为辅料炮制,讲究煮熟、煮透。蒸制何首乌很少能达到九蒸九晒的要求,人为地减少了蒸制时间。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的炮制工艺须经过多道工序,是附子减毒的重要环节,但产地农户在附子漂洗过程中,为了防止重量减少,漂洗次数严重“缩水”。
“饮片生产普遍存在炮制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炮制程度较难判定,中药质量难以保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肖永庆说。
4炮制工艺有南北差异
制定规范需因地制宜
熟大黄,南方以酒蒸为主,北方以隔水加酒炖者居多。目前大多数中药饮片,特别是加热、加辅料等方法炮制的品种,各地炮制工艺不一,炮制时间相异,所用辅料也不尽相同,饮片质量判别存在很大差异。肖永庆说,饮片不可能实现全国统一的规范化生产工艺,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开展饮片地域性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研究,提升饮片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炮制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缺乏一套易控、专属的质量评价方法。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
研究表明,现代评价标准中应用的“有效成分”在药材里主要分布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采用异地人工栽培药材加工成的饮片,在外形上要“优于”用道地药材生产的饮片,而其有效成分含量却大大低于道地饮片。根据饮片的外形、色泽、断面等传统经验鉴别方法,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能有效评判饮片质量。
5初加工和炮制不可分家
趁鲜炮制最佳
肖永庆说,中药材异地加工成饮片,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药材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变质损耗和成分流失,严重影响饮片质量。其实不少中药可直接在产地加工,有的可以鲜切后再干燥,有的可以干燥至适宜含水量再进行切制。
例如,天麻不易润透,切制后的形状不好。苏木鲜药材不易干燥,干燥后难以切制,润制过程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甘草鲜品易切制、性状好,干燥后纤维不易切断、性状差,润药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肖永庆认为,中药材源头加工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重中之重。
《药物炮制歌》
一、炮制目的
地道药材用临床,加工炮制大事情。
药物洗漂除杂质,炮制减毒刺激性,
改变性能增疗效,生熟炒炙需分清。
生地性寒能凉血,酒蒸熟地补血请。
蒲黄生用能活血,蒲黄炒炭止血灵。
便于制剂或贮存,切片碾碎炒晒烘,
矿物甲壳要粉碎,有效成分煎更浓,
椿根白皮麦麸炒,腥臭气味可去净。
二、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
煅制
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
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
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炮制
药物和砂锅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
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
煨制
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度适度煨,
纸或面糊焦黑休,肉果煨后毒臭催。
炒制
药置锅内多拌炒,目的不同温度校,
栀子枳壳拌炒后,苦寒性味大减少。
增加温度炒成炭,地榆炒炭止血妙。
也有密闭煅灰法,棕炭血余太轻飘。
炙制
炙炒方法无差剧,炙制需要加辅料,
蜜炙调拌微炒黄,温中补益炙甘草;
蜜炙款冬润肺用,蜜炙黄芪补气好。
盐炒熟地能养肾,醋炙玄胡敛肝疗。
当归蜜炙能养血,酒炙当归活血高。
(二)水制法
漂制
水浸药物去杂质,水漂怪味可去却,
苁蓉腥咸难进口,漂后煎服不难吃。
洗制
水酒醋盐浸坚物,质地软化易制切,
槟榔浸后易切片,半夏被洗毒性劫,
酒洗大黄醋玄胡,增加功效更受益。
知母黄柏均入肾,盐洗引药作用杰。
养阴多用鳖血浸,醋浸收敛效更捷。
水飞制
滑石朱砂均矿石,加水研磨飞作药,
半浮半沉凉干用,有利吸收减刺激。
(三)水火合制
地黄首乌蒸熟用,补血作用效更验,
草乌煮后毒性减,大黄蒸用药性缓。
觉得好看请点下方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本订阅号免责声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联系给予删除!特别提醒:如文章所涉及的各类食疗及验方其真实性、可靠性有待大家斟酌,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你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csjd/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