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山西医院援疆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核心提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自年山西省对口援疆以来,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援疆干部人才。在援疆队伍中,援疆医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这支生生不息的生力军,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时刻不忘践行他们内心“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初心使命,为兵团为新疆这片热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伟绩与丰碑,也深深地刻下了带着浓浓大爱的“山西元素与山西印记”。使命,托起援疆重任;奋斗,谱写时代华章。援疆医生赵志强自愿选择援疆,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实施对口援疆国家战略,深感使命荣光,责任重大,捧着真心、带着真情,把受援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惟愿能将自身所学都留在此地,不负援疆不负韶华。这就是他,一个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深情大爱、有干事激情的优秀援疆医生。滔滔黄河,中华血脉,孕育了中华文明,滋养着三晋大地;巍巍太行,革命记忆,延伸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奋进”是厚植于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一度援疆,一生真情。这分明是一段融入国家记忆的真青道白,一份用忠诚担当书写的新时代援疆答卷,一段标注着精神高度的追梦征程。奋斗绽放荣光,奋斗书写精彩。我们撷取赵志强援疆故事的一朵小小浪花,来了解诸多的赵志强一样援疆建功、奋斗圆梦的优秀三晋援疆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汾水有情,天山见证;援疆大爱,晋疆情深。

 

桃李无言溪水有声

记山西医院援疆专家赵志强

在太原武宿机场安全检查通道的入口,竖着一块长方形的提示牌,白底黑字,上面是中文,下面是英文。两种语言表述的是同一内容,其中有一段话是提示携带心脏起搏器的旅客请主动申报。虽然,我的心脏目前还算跳得正常,无需安装心脏起搏器,但因为将要采访的是一位心电生理专家,也就是说,这位专家就是给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所以,不经意间,我就注意到了这个牌子。

能在机场把起搏器的事儿,专门列出来提示,可见,装有心脏起搏器的不是罕见的个例。难怪山西对口支援的新疆生医院点名要一位精通电生理能独立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同时也会冠脉介入的专家。

听山西医院心内科生任贾永平说,赵志强主要的专业特长就是电生理同时也会介入。但专业合适只是对受援地的需求而言,山大一院心内科是山西唯一的省重点学科和省重点专科,在这样一个学术科研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都很强的科室,像赵志强这样的人材当然不止他一个,但一听说新疆需要打起背包就走的,他应该算首当其冲第一人。

我见到他时,他已经来新疆快十个月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志强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屡屡被各种媒体报道。新疆五家渠市电视台还为他做了人物专访,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上传了报道他的文章后,点击量超过了二万五千五百多次。我也是因为看了有关他的报道后,那天,在众多等我们的援疆专家中,一眼就认出了他。那是在新疆五家渠他们住的援疆楼前,楼的正面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好好工作,完成使命。”衣着朴素的赵志强就站在这块石头的旁边,戴一顶草帽,神情严肃地看着从门外走来的我们。

我紧走两步,来到他跟前,伸出手边握边问:“您是赵院长?”

他不笑,严肃地回答:“是了。”之后就再不多说。后来,我发现“是了”这句带着浓浓太原腔的普通话,竟然是他的口头禅,我们之间的谈话,更多地是我问,他答是了。当我表示想去他住的房间看看时,他有些为难,说房间有些乱,昨晚刚从温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来,还没来得及收拾。我坚持说,“原生态”最好。他点头,然后,就把我和另一位男作家一起带到他住的房间。

房间不大,分内外两间,外面是客厅,里面是卧室和卫生间。除了外间桌子上摆着许多书和病历资料显得有些零乱外,其它东西都放置得井然有序。一个单身男同志住的房间,能整成这样,不错了。

桌子上靠墙放着一个电子血压计,这种血压计测起来很方便,不需要听诊器,也不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自己就能测。我指着血压计直截了当地问:“这是您个人用的?”他答:“是了,来新疆后,血压给高了,护士长知道后,就借给我这个血压计。”

“吃药控制吗?”我又问。

“是了。”他答。

桌上有打开的药盒,可能是他早上吃过药后随手放在那里的。我拿起来看了看,一种是氯沙坦,另一种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我也是学医的,知道这两种药都是降血压的。昨天开会时,听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同志介绍,我们的援疆干部从内地来新疆后,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好多人都生了病。

我问赵志强院长:“您以前没有高血压?”

“是了,来新疆后才发现血压给高了。”他淡淡地答。

我想安慰他两句,又觉得说什么都多余。一则有班门弄斧之嫌;二则我们的援疆干部多为慷慨热血之士,赵志强就更不用说了,他还是党员,相信在踏上新疆这片热土之前,他把能想到的困难就都想到了,更相信他会用他自己的办法去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所以,我什么也没说。那个跟我一同来的男作家拿起桌上的书看,我则指着一个十六开的笔记本问:“这个笔记本可以让我看看吗?”

赵志强点头,把笔记本递给我。我打开翻着看,原来是他记的日记。篇幅都不长,看时间,是他来新疆后才开始记的,基本上都是工作上的事。比如,在年9月7日这天,他写道:大型义诊——“第四届健康中国兵团五家渠行”;9月28日写道:去团授课,授课内容为室性心律失常;11月24日又写道:“共青团农场社区大型义诊暨健康大讲堂”。

我问:“六师下设几个团?”

赵志强答:“十四个。”

“要经常下团去义诊吗?”

“是了。”他边回答边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今年的义诊表让我看,表上排得很详细,每周五下团,已经排到年底。义诊的医务人员分两个医疗小组,其中的一个组由他这个挂职副院长负责带队。

年8月刚来时,医院心内一科和心内二科的科主任。工作了五个多月后,年1月,他就被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组医院挂职副院长。

翻开他的日记本,可以看到,职务变了,他人没变,变得是工作的日程表排得更满了。除了业务这块,另加了许多行政事务。后来,在太原山大一院采访贾永平主任,我告诉他,你们科选派的人给你们增了光,赵志强干得不错,不到半年就提副院长了。贾主任听了很是吃惊,说不知道,没有人跟他说这事。又说,赵志强自己的医院宿舍,好多同事和他住上下楼,他从这些邻居嘴里侧面了解赵志强除了去年春节回来过了个年,一直没回来过。

刚下手术的贾主任喘了口气继续讲道:“赵志强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又在城市长大,我起先还担心他吃不了苦。以前的同志去援疆,一个人最多去四个月。这次最长,要走一年半。原以为走这么长时间,能呆下来顺顺利利地把任务完成了就是好的。没想到他这么争气,看来当初选他选对了,为我们科、医院都增了光添了彩。”

我正想说,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困难,越能考验出一个人来。这时,有个年轻大夫进来催贾主任上台,我只好匆匆结束采访。临出门时,贾主任握着我的手特别强调:“赵志强这次去援疆,走的时候态度就很积极,和他谈话后,他当即就表示服从组织分配。这点让他这个做科主任的很感动。”

扯远了,还是把场景拉回到那天在赵志强宿舍里。我们的谈话更多的被沉默所取代,采访最怕遇上赵志强这样的人,一说要写他,就不会说了。恰如白大褂高血压,平时血压并不高,让穿白大褂的大夫和护士一量,立竿见影,马上就高。正在我们又无奈地冷场时,那个男作家的采访对象推门走进,说要带男作家去他的屋子,我也顺势医院看看。

医院在五家渠市内,共有两栋楼。一进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原来就有的半旧的七层高的楼,在这个楼的右侧是新盖的十一层高的晋康中医楼,是我们山西省对口援建的。赵志强工作的心内一科和心内二科分别在旧楼的四层和新楼的十层。

站在这两座楼前,我想起了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单从硬件上看,赵志强所在的山大一院,无论外在的建筑规模,还是内在的机器设备,都比医院好了许多。但就在这个硬医院的地方,赵志强拿出兵团精神和吕梁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也要上,凭着一股顽强的韧劲和过硬的本领,硬是完成了多台高难度手术,医院的“首次”记录,填补了医院在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都说新疆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但对15岁患儿梁有权一家来说,年的冬天就是他们一家过得最温暖的春天,在他们心里,援疆专家赵志强就是春的使者。

数九寒天,五家渠医院门前响起一阵急促的救护车警笛声,伴随着这种和天气一样让人全身发冷的声音,一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被抬进了急诊室。急诊室的医生看了眼担架上熟悉的面孔说:“快,准备点药。”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后,这个孩子终于又脱离了危险。

看着自己的孩子又一次从死亡线上逃了出来,孩子父母脸上的愁云并没有因此而消散。他们可怜的儿子患有先天性预激综合症,年龄虽小,却是这里的老病号,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被救护车送来急救。这次是在学校上课时犯的病,送来时心率高达次分。

光在学校就犯过无数次,连老师都吓坏了,和家长说要么退学,要么快领医院好好治治,病好了再上学!孩子的父母也觉得这一次一次地老犯病不是个事,如果在家里和学校犯了病还好,起码有人管。可是万一孩子独自在外犯了病,那结果真是想都不敢想。退一万步说,医院,谁敢保证次次都能抢救过来,医生说了,儿子的心跳比正常人快多了,随时都能要了命......

“大人活谁了,不就是活孩子吗?”当他们听说赵志强主任会做这个手术,能够彻底治好儿子的病时,神情激动地看着他说。父亲说了,母亲说,似乎和这个援疆专家多说说话,他们儿子的病就能好了。

赵志强心头一热,他也是十一岁儿子的父亲,他理解做家长的心情。望着他们纯朴的面孔和渴望的眼神。他告诉他们,孩子的病虽重,但却是心内科唯一能靠手术根治的病,放心,我会尽全力把手术做好。

年12月20日,五家渠医院手术室外,梁有权的父母在手术室外焦急的踱来踱去。手术室内,赵志强主任和他的助手许明穿着30斤的铅衣,郑重地走到手术台前。这是医院心内科第一次在Carto3三维系统下行射频消融手术,消毒、切皮,手术有条不紊的开始了。

第一步先穿刺血管,把电极放在心脏内,因为电生理检查必须把电极放在心脏里,再在外面接上相关的仪器,才能完成检查。精准的血管穿刺、轻巧的电极放置,赵志强主任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在场的人无不暗中叫好。

手术进行到第二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房间隔穿刺。由于患儿的旁道长在左房和左室联通的部位,必须先行房间隔穿刺术,这是心脏内穿刺,稍有不慎,病人就会放在台上,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助手许明和所有观摩手术的大夫全都屏住了呼吸,大家睁着眼,张着嘴,紧张地盯着赵主任的操作。有句话叫:“不慌不忙,才是行家”。事后,人们说起赵主任那天做房间隔穿刺这步时,虽然看上去小心翼翼,但每一步都做得很从容,不慌不忙,行家里手的样子。

房间隔穿刺成功后,赵主任又顺利地完成了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射频消融。这一步完成后,所有观摩手术的大夫都长出了口气,对赵主任投以佩服的眼神。从手术开始到结束,仅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内,赵主任用三步走,完成了三个手术,包括“心脏内电生理检查术;房间隔穿刺术;导管射频消融术。”

梁有权的父母清楚地记得,做手术那天,等了不大一会,就听到手术室的门响了,然后,就看到儿子被推了出来。推儿子出来的大夫许明欣喜地说:“手术成功了,你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你们的儿子以后就和正常孩子一样,再不会犯病了。”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他们高兴的言语?夫妇俩争着要面谢援疆的赵专家。

而此时,赵志强主任还在手术室里,厚厚的铅衣还穿在身上,累得似乎连脱这件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为了这台手术,他除了要做正常的术前准备外,还有一件以前想都不用想的事要他去跑去想办法。医院没设备,为了租必要的手术仪器,他跑了医院,几经交涉,最后才把设备租了回来,期间的艰难和辛苦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好在有现在这个结果,他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心内科的医生们欣喜地看到梁有权术后六小时就开始下床活动,又住了几天就全愈出院了。赵志强主任告诉他们,利用三维技术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率失常,不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而且不用开刀。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是目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办法。术后卧床六小时即可下床活动,由于导管射频术是一种根治性治疗,术后病人无需再服药,生活、工作也随之恢复正常。

半年多过去了,医院的急诊室再也没有出现过梁有权低头弯腰出不上气的痛苦面容。

他的父母高兴地逢人就说,是赵志强这个援疆专家救了他们的孩子,现在,老师也不担心他在学校犯病了,儿子也不像从前一样哪也不敢去。现在是想去哪就去哪,说走就走。是赵志强用精湛的技术给梁有权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更是对口援疆派来了像赵志强这样的好医生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广大受援地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新疆五家渠采访的那几天,我特意问了出租车师傅和市场卖东西的阿姨,问他们有没有找援疆医生看过病,他们都说,当然找过,就是自己没找过,家人也找过。出租车师傅张开嘴,让我看他的牙,说有两颗牙就是援疆专家给他种的,又便宜又好用。一个胖阿姨说,她儿媳生孩子大出血,亏了援疆专家抢救的及时,要不命都没了。从这些人的言语里,我感受到的是一个群体带给这个城市的温暖。

“悬壶西域地,胜似十方兵。白衣净心界,丹心系苍生。”年3月的一天,赵志强正在办公室研读病历,门被人从外面轻轻地推了开来,患者家属刘爱芹含泪走了进来,双手捧着一面卷着的锦旗。打开后,赵志强看到的就是“悬壶西域地”这首五言绝句。不等他把这首诗读完,74岁的刘爱芹老人又从随身背的挎包里掏出一张3A打印纸。

她把这张纸递给赵志强,说:“赵院长,这是我老伴写的一首长诗,让我别弄折了,平平展展地交到你手上,她嘱咐我别忘了告诉你,这首诗你看完后,一定送给什么办公室。”刘爱芹说着拍打着自己的脑袋又说:“人老了,爱忘事,什么办公室我也记不住了,反正老伴纸上写的,你看吧!”赵志强接过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一首长诗。

赠山西援疆赵志强晋晓正诸医师

七年一觉佛祖醒,

惠眠初睁望边庭。

白云朵朵戈壁降,

疑是玉皇云雨生。

细观方知悬壶士,

驱邪斩瘟剑无情。

回首呼唤南海女,

速持宝瓶济苍生。

人神互动瀚海晏,

强笛胡笳天地动。

下面的落款是:兵团大黄山王新农(流星),年3月。最下面的一行字写着,此诗可呈山西省援疆办公室,刘爱芹老人指着这行字说,对,对,就是这个援疆办公室。

我是在医院采访时看到这首诗的,可见,赵志强院长并没有把它转呈援疆办公室。他说,我做每一台手术,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上至院领导,下到科里的医生和护士。所以,把它留给医院年轻大夫,对他们也是个鞭策。虽然赵志强院长是这么想的,但我倒建议还是送给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看落款有真名王新农,还有笔名流星,是个写作的人。姑且不说诗的质量上乘与否,仅就诗的内容就有保留价值,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山西医疗援疆的这段历史,它毕竟是受益病人的真实手迹。

言归正传,让我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王新农对赵志强和诸医生如此感激。

在大黄山煤矿退休职工王新农的记忆里,年3月6日,是他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经赵志强院长之手,他的身体里比别人多了块叫心脏起搏器的东西,就是这个救命的起搏器,使他起死回生。

原来,这位退休老人患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分一度、二度、三度。其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为严重,随时都会发生生命危险。王新农得了这个要命的病一年多了,也想安个心脏起搏器,可是,五家渠数医院大,医院又做不了。他和老伴都老了,孩子们又都不在身边,医院做,老实说,少人没手,花钱也多,就那么有数的几个退休金,不舍得啊!他想拖一天算一天,直到今年3月5日这天,突然发生晕厥,被紧急送往医院。

看“图”说话是心内科医生的看家本领。赵志强仅看了一眼心电图,就明确了诊断,并坦诚地和病人家属交待了病情和目前对这种病的治疗办法。刘爱芹是个明白人,也早就听说应该装个心脏起搏器,她当即拍板就在医院让赵院长给老伴做这个手术。她说:“赵院长,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nyijia888.com/csjd/5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